正處于化肥銷售旺季的金正大(002470)廠區內一派繁忙,復合肥及緩控釋肥成品源源不斷地運往山東、河南、河北、安徽等地進行銷售。目前公司緩控釋肥產量已占據全國消費量的半壁江山。
業內專家表示,緩控釋肥作為低碳節能型化肥,年均市場增速保守估計將在30%左右。公司董秘陳宏坤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公司緩控釋肥產能的不斷釋放,按照這種發展趨勢,公司今年業績增幅有望在40%以上。
多項措施提升業績
金正大一季報顯示,受益于產品價格和銷量的穩步上升,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6.16億元,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1.18億元,分別同比增長42.44%和43.20%。
對于公司一季度業績大幅增長的原因,陳宏坤解釋說,一方面是因為公司今年加大了營銷創新的力度,通過采取駐點營銷與密集開發的模式,直接向鄉鎮經銷商或二級商戶供貨,降低了轉運成本,擴大了市場覆蓋面。同時圍繞“技術先導、服務領先”的思路,公司今年加大了農化服務的力度,在行業內率先啟動了緩控釋肥“種肥同播”的技術服務,進一步促進了緩控釋肥的銷售。此外,國內緩控釋肥與復合肥的價格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上漲也帶動公司業績的提升。
據了解,我國復合肥從2010年的2200元/噸左右上漲到2011年的2600元/噸左右,而緩控釋肥更是從2010年的2400元/噸左右上漲到2011年的3000元/噸左右。
分析人士表示,緩控釋肥價格之所以出現大幅上漲,除了整體化肥價格出現小幅上揚之外,更重要的是低碳環保的緩控釋肥越來越被市場認可。
近年來,隨著政府環保與節能相關政策日趨嚴格,傳統氮肥利用率低,導致地下水超標、土壤板結等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對傳統化肥的升級替代迫在眉睫。瞅準這一時機,金正大在生產復合肥的同時率先開始研制緩控釋肥。
金正大2010年緩控釋肥產能為60萬噸,實際銷售達67萬噸,這一銷量已經占到全國緩控釋肥消費量的50%左右,而公司近三年來緩控釋肥銷量復合增長率達36.54%。
隨著金正大菏澤公司30萬噸/年緩控釋肥項目今年一季度投產,公司緩控釋肥產能增加到90萬噸。同時,公司加快了募投項目60萬噸/年新型作物專用緩控釋肥項目建設,年底有望建成投產,金正大安徽公司年產10萬噸緩控釋肥的生產線也將陸續投產并貢獻利潤。
在復合肥領域,公司2010年的產能約為210萬噸,產量約占全國復合肥消費量的5%-6%,通過合作或者并購,公司復合肥產能有望繼續增加。
金正大有關人士介紹,盡管目前公司的復合肥產能絕對量要大一些,實際上緩控釋肥對利潤貢獻更為明顯。目前,公司的緩控釋肥和復合肥對公司利潤的貢獻比重約為4:6,今年就有望提升到5:5。
對于化肥價格走勢,上述人士預測,今年至少還將上漲10%-20%,其中緩控釋肥提升幅度更為樂觀。公司此前預測今年上半年實現凈利潤為1.43億元,同比增長35%-45%。隨著公司兩肥產量的大幅增長和產品價格的提升,公司有關人士透露,全年業績增幅有望在40%以上。
2011年,金正大將集中精力開發作物專用緩控釋肥和硝基復合肥等新型高端產品,豐富產品線,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強市場競爭力,形成新的利潤增長點。
并購加速產品升級
由于緩控釋肥具有增長增效、節能環保、省時省力等優勢,其市場前景被分析人士看好。分析人士表示,“十二五”期間我國緩控釋肥將高速發展。
盡管目前我國化肥整體市場存在嚴重的產能過剩,而緩控釋肥市場發展才剛剛起步。2010年緩控釋肥銷量僅100多萬噸,不到化肥總量的1%,市場潛力巨大。
中國證券報記者從4月召開的2011年全國緩控釋肥推廣工作會議上獲悉,農業部首次將新型包膜緩控釋肥施用技術列為今年農業主推技術,在全國推廣應用。同時,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也把緩控釋肥示范推廣擴大到23個省(區、市)的25種作物,而國家發改委剛剛公布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也第一次將緩控釋肥納入優先發展的產業,此舉意味著我國緩控釋肥產業發展將在“十二五”期間提速,有望迎來跨越式發展。
借助政策支持的東風,金正大目前也在全國各地展開了大規模的并購活動。
公司有關人士介紹說,目前金正大篩選的并購對象主要有兩類,一類是主業為氮肥或磷肥的企業。由于生產緩控釋肥的主要原料是氮肥與磷肥,收購這類企業目的在于向上延伸產業鏈,鎖定緩控釋肥的成本,保證產品的毛利率。
另一類收購對象是生產復合肥的同行,最好是擁有一定區域性經銷優勢的企業。目前復合肥市場尚未形成一個全國性的品牌,基本都是不同企業在當地具有一定的銷售優勢。金正大要降低復合肥成本,必須通過并購當地品牌來擴大生產規模與滲透力。
目前,金正大看好的重點區域主要集中在山東、兩廣兩湖(廣東、廣西、湖南、湖北)以及東三省農業集中區,目標是實現對上述區域的覆蓋。
銷量井噴還需補貼助力
3年來的示范推廣表明,緩控釋肥在所有作物上全部增產,平均增幅達10%,最高達到40%以上。農民經濟效益得到顯著提高,平均每畝增收120元左右。
據了解,緩控釋肥產品與普通復合肥產品成分完全一樣,區別就在于緩控釋肥產品顆粒外多了一層薄膜,能夠控制養分釋放的速度,而這也正是公司核心競爭力所在。陳宏坤介紹,公司擁有緩控釋肥的核心技術,并至少領先其他公司3-5年。從這一角度來看,金正大的主業已經在向政策所支持的新興產業靠攏。
隨著政府以及廣大農民對緩控釋肥的認可度不斷提升,不少化肥企業也紛紛進入到緩控釋肥的生產行列中,生產緩控釋肥這類“高端環保肥”幾乎成為改變傳統化肥行業多年“惡性競爭”現狀的一棵救命稻草。例如北京首創新型肥料有限公司生產的樹脂包衣肥料,以及漢楓公司生產的硫包衣緩釋肥料。
早在2006年,金正大就參與了《緩控釋肥料》行業標準與《緩釋肥料》國家標準的制定。不過,在緩控釋肥標準的落實中,目前存在執行不嚴的問題,雖然市場上各類緩控釋肥琳瑯滿目,但真正符合標準的緩控釋肥料并不多。
據了解,盡管農業部提出在23個省區重點推廣緩控釋肥,然而,由于緩控釋肥的價格比傳統化肥的價格高出20%-30%,對于價格敏感度較高的農戶而言有一定的負擔,目前緩控釋肥在農村大面積推廣還存在不小的難度。
金正大有關人士表示,目前政府對緩控釋肥的支持,主要體現在科研項目研發及產業化研究等方面,對其推廣應用還缺乏有力的支持,在緩控釋肥應用方面的補貼僅有《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基礎建設及綜合開發規劃(2009-2012)》中規定施用緩控釋肥可獲得75元/畝•年的補貼,但農民取得補貼的程序繁瑣復雜,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緩控釋肥在農村地區的推廣。
公司5日公告稱,4月29日收到國家財政部撥付的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首批課題經費408萬元,專項用于《緩控釋肥產業化技術集成與示范》課題,該筆課題經費對公司2011年盈利不產生重大影響。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邢佰英 日期:2011年05月05日
轉載:中新網、中國經濟網、鳳凰網、證券之星、搜狐網、金融界、千龍網、新民網、半島網、中國化肥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