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砥礪再出發
——我國緩控釋肥產業發展10周年觀察
2006年,我國第一條年產30萬噸緩控釋肥生產線在山東金正大集團建成投產。以此為開端,10年間,我國緩控釋肥產業發展從小到大、由弱到強,步伐快速穩健。
——緩控釋肥關鍵技術被一一突破,國家緩控釋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全國緩控釋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一系列研發機構落地,為產業發展筑牢根基;
——大規模產業化不斷提速,昔日的“貴族肥料”接上地氣,變成“平民肥料”,走進田間地頭;
——我國主導的三項緩控釋肥國際標準獲得通過,緩控釋肥從“請進來”到“走出去”,國際影響力日益增強。
10年磨一劍,匠心筑輝煌。短短10年,我國緩控釋肥累計推廣面積約5.25億畝,實現節支增收1100億元。緩控釋肥產量的年均復合增長率在25%左右,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緩控釋肥生產基地,十年來累計產銷量超過2100萬噸。
眼下,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化肥行業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緩控釋肥產業如何抓住機遇,砥礪前行?5月28日,由中國磷復肥工業協會、全國緩控釋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國家緩控釋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的中國緩控釋肥十年發展峰會在京召開。來自工信部、科技部、農業部等政府部門和化肥企業代表,以及業界專家等近400人參會,圍繞緩控釋肥產業未來發展獻計獻策。我國緩控釋肥產業白皮書也在峰會上首次對外發布。
這部緩控釋肥發展白皮書,對緩控釋肥產業10年的發展進行了全面系統梳理,總結了緩控釋肥產業關鍵技術的創新、大規模產業化生產、大面積推廣應用等十年以來的發展歷程和成果,并對新型肥料未來發展進行了深入探討。
產業發展搭上快車
我國傳統農業生產方式過度依賴化肥投入,面臨著農產品提質增量難度加大、資源環境約束日趨嚴峻等現實困境。如何使肥料行業健康理性發展,成為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緩控釋肥節本增效、節能減排的優勢,對保障糧食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業生態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0年來,伴隨我國農業轉型升級加速,緩控釋肥產業搭上發展快車。
《白皮書》介紹,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著手研究并推出了緩控釋肥,并且對緩控釋肥技術實行了封鎖。我國緩控釋肥產業發展經歷了產學研研究和產業化階段,目前緩控釋肥多項技術被鑒定為國際領先水平,實現了從“趕超者”到
“領跑者”的轉變。緩控釋肥產業從實驗室規模已經走向大
規模產業化。
與國外緩控釋肥的推廣相比,我國緩控釋肥最大的特點是廣泛應用于大田作物。美
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大多數將緩控釋肥應用在花卉、園藝等高效經濟作物,而中國把緩控釋肥與其他一些肥料進行摻混,讓緩控釋肥的養分釋放與作物的養分需求進行模擬試驗,實現緩控釋肥的養分釋放與作物的吸收能夠同步的產生,這樣能夠順利地把緩控釋肥推廣到大田,并且大幅度降低成本。目前我國緩控釋肥的應用已經超過300多萬噸,可以說是目前世界上緩控釋肥應用量最大的國家之一。
“緩控釋肥的推廣,既實現了增產增收和農產品品質的提高,也讓農民省工省力省時,在節本降耗環保方面取得了很多成績。”全國農技推廣服務中心首席專家高祥照說,緩控釋肥在國內試驗示范推廣的同時,還與國外一些機構和大學研究等攜手合作,并且提供一條龍的服務,加速了這項技術與農民和農業生產的融合,加快了推廣步伐。
緩控釋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山東農業大學教授張民認為,未來,緩控釋肥行業還會繼續發力,產量、產能會并駕齊驅。保守估計,到2025年我國緩控釋肥的產能有望達到755萬到1126萬噸,產值大約200億到300億元。
引領行業轉型升級
作為一種環保、高效、省時、省工的新型肥料,緩控釋肥歷經10年快速發展,已經成為我國肥料發展的主要方向。推廣應用緩控釋肥,也是實現我國化肥使用“零增長”的重要途徑之一。《白皮書》指出,政策激勵、化肥行業轉型和下游農業需求三個層面正在匯聚成緩控釋肥大發展的合力。
從政策層看,農業部《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提出要示范推廣緩釋肥料等高效新型肥料;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推進化肥行業轉型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鼓勵開發高效、環保新型肥料,重點是緩控釋肥等7類新型肥料產品;科技部在《化學肥料農藥減施增效綜合技術研發重點專項實施方案》中擬定到2025年化學肥料減施20%的科研目標。
從化肥行業自身看,緩控釋肥主要是針對氮肥而言,經過行業10年的發展,產業技術已經趨于成熟,隨著化肥產業鏈合作模式的發展,我國緩控釋肥企業及研發機構將會與氮肥等上游企業深度合作,實現上下游融合貫通,化解上游氮肥企業過剩的落后產能,促進我國化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從農業層面看,輕簡施肥要求、規模農業和節水農業的興起都為緩控釋肥更大的發展孕育了新的空間。
峰會上,工信部原材料工業司司長周長益認為,作為肥料生產和消費大國,目前我國化肥產能產量及消費量已居世界首位。然而我國肥料行業普遍面臨著資源消耗大、利用率低等諸多問題。中國率先推廣摻混緩控釋肥的方法,大大提高了肥料利用率,降低了生產成本,是新型肥料發展的重要方向。
據了解,2013年,緩控釋肥被寫進中央一號文件以來,農業部把緩控釋肥作為一項新肥料、新技術加以重點推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近年來,在農業部開展的化肥“零增長”行動中,緩控釋肥也是重要推廣方向,未來預計還將會有更多的政策支持。
中國石油與化學工業聯合會周竹葉說,2006—2015年是我國緩控釋肥行業產業快速發展的10年。緩控釋肥的綠色、環保、高效等功能完全符合我國肥料行業的結構調整方向。目前化肥行業正面臨行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要自覺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大力推廣創新、綠色、環保的緩控釋肥,這對于肥料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及現代農業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龍頭”領航抱團出發
緩控釋肥10年發展當中,涌現出一批優秀的生產企業。這些企業通過持之以恒的技術研發和示范推廣,讓緩控釋肥實現了規模化生產和推廣應用,推動緩控釋肥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金涌在峰會上作報告時認為,發揮先進企業的領先示范作用是緩控釋肥產業10年快速發展的重要經驗。這些企業牽頭引領產學研聯合創新,為緩控釋肥的研發和推廣作出了很多的努力。
峰會上,科技部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主任賈敬敦對龍頭企業在緩控釋肥產業發展作出的貢獻給予了充分肯定。在他看來,以金正大為代表的緩控釋肥企業,是中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進入新時期成長起來的一批新型科技型企業。他們通過10年奮斗,把小產品變成大產品,由小工廠變成國際化大企業,成為推動行業科技進步和產業轉型升級的創新主體。
十幾年前,我國的緩控釋肥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才剛剛起步。正是金正大集團等一批企業,瞄準肥料發展的技術前沿,通過持續不斷的技術攻關,不斷突破技術難題,努力掌握關鍵技術,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緩控釋肥技術體系和生產體系。目前,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緩控釋肥生產和使用規模最大的國家,緩控釋肥技術和產業發展已經成為農業科技創新亮點。
金正大集團董事長萬連步介紹,過去的10年,作為我國新型肥料的領軍企業,金正大站在行業發展的高度,致力于推動緩控釋肥產業的發展,建成了目前全球最大的緩控釋肥生產基地,實現了緩控釋肥在大田作物的推廣應用,持續不斷地推廣緩控釋肥的應用,惠及各方。據統計,10年間,金正大與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的示范合作覆蓋26個省市區、118個市縣的36種作物,以政府指導、企業主導的模式推動了緩控釋肥在我國落地生根。
站在產業發展的10年節點上,《白皮書》還就未來發展提出建議:一是加大扶持力度,降低成本,促進緩控釋肥的推廣應用;二是提升農化服務水平,提高農民對緩控釋肥產品的認知水平;三是鼓勵出口和海外投資,提高緩控釋肥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四是支持產業技術輻射,促進我國化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五是加大市場監管力度,促進緩控釋肥行業健康發展等。
會上,金正大集團與河南心連心、湖北宜化、雙多化工、華魯恒升、陽煤正元化、天澤煤化工等幾家企業達成協議,通過廣泛聯合、優勢互補,建立行業發展共同體,聯手開辟新型肥料的藍海。
“緩控釋肥如何謀劃下一個10年,需要全行業凝心聚力,找到方向,拿出行動。”中國磷復肥工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修學峰在會上宣讀了《緩控釋肥行業發展倡議書》。她表示,緩控釋肥發展的10年,是不斷提高肥效、降低成本、增產豐收的10年。面向未來,行業企業、上下游企業之間應加強合作,開展技術、品牌、服務、資本等方面的深層合作,優勢互補、互惠互利,通過大聯合實現大發展。
緩控釋肥產業十年發展大事記
2006年3月,我國第一條30萬噸緩控釋肥生產線在金正大公司建成投產,使我國躍居為亞洲最大的緩控釋肥生產國。
2006年12月,科技部批準設立“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新型高效肥料創制”項目。
2007年1月,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優化肥料結構,加快發展適合不同土壤、不同作物特點的專用肥、緩釋肥”。
2007年10月,我國第一部《緩控釋肥料》行業標準正式實施,這標志著我國緩控釋肥產業進入規范發展的新階段。
2008年2月,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下發《關于做好緩控釋肥料示范推廣工作的通知》,并與金正大公司等簽署協議,開啟了緩控釋肥政企合作推廣應用的新里程。
2009年9月,《緩釋肥料》國家標準頒布實施。
2009年10月,科技部批準籌建“國家緩控釋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將給我國農業帶來劃時代的變革,標志著我國化肥行業跨入發展新時代,緩控釋肥產業的研發、推廣應用邁上快車道。
2010年1月,科技部批準成立緩控釋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成為我國首批開展試點工作的36家聯盟之一。
2010年1月,山東農業大學、金正大公司共同完成的“新型作物控釋肥研制及產業化開發應用項目”榮獲2009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1年1月,科技部批準設立“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新型緩控釋肥與有機肥開發關鍵技術研究與產業化示范”項目。
2011年3月,農業部首次將“新型包膜緩控釋肥施用技術”納入農業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此后,2012、2013年農業部繼續將緩控釋肥列為主推技術。
2011年5月,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和金正大公司等單位共同開展緩釋肥示范推廣與種肥同播技術服務,實現了農機農藝的有機結合。
2012年7月,60萬噸/年新型作物專用控釋肥項目在金正大公司投產,標志著全球最大的緩控釋肥生產企業在我國建成。
2012年7月,《控釋肥料》行業標準正式實施。
2013年1月,中央一號文件將“啟動高效緩釋肥料使用補助試點”列入其中。
2013年1月,金正大公司“緩控釋肥技術創新平臺建設”項目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2013年3月,《控釋肥料通用要求》國際標準在巴西會議上立項,經過若干輪投票,于2016年4月標準已發布。
2014年8月,農業部聯合財政部,在黑龍江、吉林、河南、山東、甘肅等5省開展高效緩釋肥料使用補助試點。
2015年2月,農業部印發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提出在不同區域示范推廣緩釋肥料,對新型經營主體、適度規模經營提供科學施肥服務和施用有機肥、配方肥、高效緩釋肥料予以補助。
2015年7月,工信部印發了《關于推進化肥行業轉型發展的指導意見》,鼓勵開發高效、環保新型肥料,其中將緩控釋肥列入重點鼓勵發展的產品。
來源:農民日報7版 日期:2016年6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