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正大創新之路長篇系列報道之六 技術創新篇
創新平臺:技術創新的“孵化器”
陳宏坤 高海波 徐淑江
古希臘科學家阿基米德發現了杠桿原理后曾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地球。”而“阿基米德支點”就是一個能夠把事實與理論統籌起來的關鍵點。
在金正大的創新過程中,也有很多“阿基米德支點”--創新平臺:“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國家緩控釋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復合肥料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土壤肥料資源高效利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
自2004年開始,金正大制定實施緩控釋肥科技創新戰略,結合自主創新能力,整合創新資源,搭建創新平臺。
2008年6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批準公司成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2009年10月,金正大申報的“國家緩控釋肥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項目得到國家科技部的批復,這是肥料領域唯一的國家緩控釋肥研發平臺。這一中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化肥行業跨入發展新時代,緩控釋肥產業的研發、推廣應用邁上快車道。
南京農業大學副校長沈其榮曾表示,國家緩控釋肥工程技術研發中心依托企業而建,要發揮金正大在緩控釋肥領域領頭羊的作用,承擔國家的責任,不斷輻射推廣技術,扶持企業發展,并通過技術模式要求企業按標準化工藝去做,使緩控釋肥產業一開始就走上比較正規的道路上,少走彎路。
2009年7月,山東省科技廳批準金正大成立“山東省院士工作站”,袁隆平院士、朱兆良院士為首批合作院士。2009年11月,山東省科技廳又批準金正大成立“山東省中美緩控釋肥合作研究中心”。
2010年1月,金正大牽頭發起成立“全國緩控釋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獲國家科技部批準,并成為聯盟的理事長單位和秘書長單位,進一步確立了公司在緩控釋肥領域的科技先導地位。“聯盟”集聚了產業主要科研、生產和推廣方面等成員單位20個,形成聯合開發、優勢互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合作組織方式,構建了產業技術創新鏈。
2010年6月,公司與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簽約,共同成立“中美緩控釋肥合作研究中心”。
2011年,國家發改委批準以金正大為依托單位組建復合肥料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金正大將根據國內外復合肥料領域的發展趨勢、發展需求以及國內市場需求,結合國家現有基礎和優勢,研究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帶動企業在技術集成基礎上進行工業化生產技術體系的創新,促進企業產品不斷更新換代,為行業科技成果轉化起到示范帶頭作用。
2013年12月,金正大集團技術中心被國家發改委、科技部、財政部、海關總署、稅務總局五部委認定為“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中心”將堅持“集聚資源、系統創新、開放發展”為指導思想,面向公司發展戰略需求,瞄準行業技術發展前沿,專注于新型肥料、高效施肥、磷鉀礦資源綜合利用等領域的技術創新。
此外,國家發改委還批準公司與山東農業大學等單位共同籌建“土壤肥料資源高效利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充分展示了其行業科技先導者的形象與實力。
據國家緩控釋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金正大集團副總裁陳宏坤介紹,金正大根據各個研究機構的性質,進行科技資源優化配置和整合,形成了簡潔高效的創新組織模式。在平臺管理機制下,依托各自的研發實體獨立承擔相應的創新任務,同時相互配合,產生協同作用,最終形成覆蓋了“基礎研究-新產品開發-工程研究-應用研究”各個環節的緩控釋肥科技創新平臺組織框架,形成了開放式的緩控釋肥研發體系,占領了行業發展制高點。
事實證明,金正大搭建起的這些高層次、開放式研發平臺,發揮出了巨大的“杠桿效應”,成為技術創新的“孵化器”,正日益激發企業的創新活力,成為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重要保障與持久動力。
來源:農資導報第A7版 作者:陳宏坤 高海波 徐淑江 日期:2014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