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水肥一體化,實現農民富農村美
——訪全國人大代表、金正大集團董事長萬連步
3月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復合肥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金正大集團董事長萬連步再次走進人民大會堂,聽取李克強總理政府工作報告。
作為農業領域的人大代表,萬連步表示,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建設生態文明和新型城鎮化、“三農”投入方面只增不減,向貧困宣戰等內容和建議,現實具體、措施得力,作為農資企業代表,萬連步認為農業發展前景美好,農村發展空間廣闊,農民富有大有可為。
萬連步一直關注農業現代化技術發展,今年帶去了發展水肥一體化技術等建議。為進一步解讀水肥一體化技術發展情況和推廣意義,探尋金正大在推進水肥一體化技術所作出的探索和實踐,記者專訪了萬連步。
農村生態環境更需要改善
記者:您作為人大代表,連續兩年關注我國農業健康持續發展問題,為什么這么關注農業的發展?
萬連步: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我們的飯碗應該裝中國糧,18億畝耕地紅線要嚴防死守……如何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讓中國成為世界農業強國?作為農民的兒子,農業企業的人大代表,我覺得肩上的擔子重,責任大。
今年的兩會,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多次提到“三農”問題。比如:新型城鎮化解決“三個1億人”的問題,農業政策確保農業投入只增不減,農業改革確保谷物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等問題,還重點強調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難度加大”的現實問題,我非常激動,也感到特別振奮。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還明確要“出重拳強化污染防治,堅決向污染宣戰。”目前,我國環境保護和治理污染的重心在城市,而相對忽視了廣大的農村。我國農村最需要環境保護、環境治理和生態建設。我提的兩個建議,是大力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和關于耕地質量提升并建立相關管理制度,都和我國農村目前生態環境有關。這些建議都是通過到農村走訪調研,并結合我國農業未來發展需求所提出的,希望這些建議能引起政府相關部門的重視,為制定農技推廣政策提供借鑒和參考。
“缺水”比“缺地”更嚴峻
記者:您的“關于發展節水農業,大力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的建議,是基于目前什么樣的農業發展現狀提出的?
萬連步:干旱對我國農業造成重大威脅,“缺水”比“缺地”更嚴峻。我國水資源嚴重緊缺,年均水資源總量2.8萬億立方米,總量僅為世界6%,人均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09位,每年農業用水缺口超過300億方。
去年,習總書記在山東調研中指出,當前要解決好地少水缺的資源環境約束為導向,深入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水肥資源約束已經成為威脅糧食安全、制約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限制因素。據統計,我國每年農業灌溉用水約3600億方,但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僅9.5億畝,水分生產效率平均1公斤/方;我國2012年化肥用量超過5800萬噸,居世界首位,但化肥利用率平均約為30%,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
根據相關水資源發展規劃,未來15年農業可用水量將維持零增長,要滿足2020年糧食需求,必須大力發展節水高效的水肥一體化技術,加快推進農業發展方式從水資源高耗型向高效型轉變,突破水資源約束,水肥一體化技術推廣勢在必行。
水肥一體化提升水資源的高效利用
記者:水肥一體化這項被譽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新技術與傳統施肥方法相比,到底有什么優勢?
萬連步:與傳統灌溉施肥方式相比,水肥一體化技術可實現每畝節水150方以上,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0%—50%,節肥20%—30%,肥料利用率提高20個百分點。發展水肥一體化技術,可大幅提高水肥利用效率,突破水肥資源約束,促進農業由資源消耗型向資源高效型轉變。
我還有一組數據:我國農業水資源生產效率目前僅為1公斤/方,比發達國家低50%左右,應用水肥一體化技術后,可使水資源生產效率提高一倍,糧食作物產量可提高20%—50%,如玉米每畝增產200公斤,馬鈴薯可每畝增產1000公斤以上,同時農產品商品性好,營養品質提高,可以大幅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我國每年旱災發生面積約3—4億畝,因干旱造成的糧食減產約500億公斤。如果水肥一體化技術可節水40%,以現有的農業灌溉水量計算,可擴大灌溉面積3—4億畝。所以發展水肥一體化技術,用現代節水灌溉設備裝備我國農業,將能夠有效提高農業抗旱減災能力。
水肥一體化將迎來大發展
記者:水肥一體化技術在我國的應用現狀如何?
萬連步:李克強總理在報告中提到一段話:國家集中力量建設一批重大水利工程,今年擬安排中央預算內水利投資700多億元,支持引水調水、骨干水源、江河湖泊治理、高效節水灌溉等重點項目,解決好用水“最后一公里”問題。
這不僅說明國家對農業現代化的重視,更是從國家層面反映出對高效節水農業的重視,這是國家頂層設計的體現。
目前一些發達國家水肥一體化應用比例較高,其中像以色列這樣的缺水國家,更是將水肥一體化技術發揮到極致,他們水肥一體化應用比例高達90%以上。在美國25%的玉米、60%的馬鈴薯、32%的果樹也都采用了水肥一體化技術。
近年來,我國水肥一體化技術發展迅速,已逐步由棉花、果樹、蔬菜等經濟作物擴展到小麥、玉米、馬鈴薯等糧食作物,每年推廣應用面積3000多萬畝。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水肥一體化技術推廣和應用水平差距還比較大,推廣的空間還很大。
記者:您作為山東代表團的代表,也一直關注山東農業發展,目前山東省水肥一體的推廣情況是怎么樣的?
萬連步:從2003年開始,我省開始與以色列相關企業合作,在我省20個縣(市、區)進行了標準水肥一體化技術示范推廣,根據不同的作物和土壤類型,結合農藝技術,制定了合理的灌溉施肥制度,并在煙臺、壽光等地進行多次大型培訓。目前我省水肥一體化已在果樹、蔬菜等作物上推廣60多萬畝。山東作為農業大省,重要蔬菜生產基地,農業部水肥一體化的主要示范基地,將會實現快速發展。
水肥一體化是企業“一號”技術
記者:在推廣水肥一體化關鍵技術支撐方面,金正大集團目前都做了哪些探索和實踐?
萬連步:我曾經帶團隊多次考察以色列、美國等發達國家水肥一體化技術。尤其是以色列這樣的沙漠國家,通過水肥一體化技術,不僅實現蔬菜、水果的自給,還成為歐洲人的菜籃子。在我國水資源日益缺乏的情況下,這項技術值得我們推廣。
我們欣喜的看到,我國對水資源利用效率目前已不僅重在糧食安全層面,更在生存環境與國家可持續發展,國家正在西北和東北大力推行水肥一體化。近年來,發展優質水溶肥項目,推進水肥一體化技術已作為金正大推廣的“一號”技術,納入到集團的戰略發展規劃中。
在技術工藝方面:2012年以來我們先后投2.18億在臨沭、貴州基地建設總計年產50萬噸水溶性肥料項目。項目建設中,我們緊盯國際水溶肥的一流技術,積極采取“走出去、引進來”合作模式,與以色列、挪威等世界上技術最先進的研發機構、企業開展合作,使金正大水溶肥一經問世,便達到了世界一流水平。目前,公司擁有自主專利技術26項,產品不溶物執行標準小于0.2%,遠高于國家標準。其中,水溶肥主要原料硝酸鉀等均為自給生產,產品性能高、質量穩定,在滿足農民朋友對高質量水溶肥需求的同時,也為行業的發展提供了穩定的原料供應渠道。
在推廣模式方面:新型水溶肥市場推廣工作很重要,為讓農民認識、認可這項技術,金正大積極借鑒緩控釋肥推廣的成功經驗,強化“政企”聯合推廣新產品、新技術的助推作用,通過與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開展合作,借助各省、市、縣土肥站農業技術人員和金正大農化服務人員,組建遍及鄉村各個角落的農化服務網,隨時隨地解決肥料、作物、設備等問題,做到跟蹤服務。金正大還在全國廣泛開展“萬畝示范田”推廣活動,以點帶面,加強推廣。
在合作交流方面:創新驅動發展,為促進國內水肥一體技術的進步,金正大強化了外引內聯的機制效應。在國內與政府農技部門、行業專家、節水設備制造商等展開了密切合作,將優勢資源進行凝聚和整合;在國際方面,加強與以色列、挪威等發達國家的研發合作,為我國農田建設提供國際級的灌溉設施技術服務。同時,我們還帶領合作社、種植大戶、農技人員考察韓國、以色列等國家先進的水肥一體化技術,為推廣起到示范帶動作用。
◎數字看發展
450萬噸:金正大集團是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和國家創新型企業、緩控釋肥行業標準與國家標準起草單位、全國緩控釋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單位,目前年生產各類肥料能力達450萬噸,其中緩控釋肥170萬噸,是全球最大的緩控釋肥生產基地。
120億元:金正大集團2013年加大緩控釋肥、硝基肥、水溶肥等新型肥料及“種肥同播”等技術的推廣,全年實現營業收入119.92億元,同比增長16.94%,凈利潤6.64億,同比增長21.35%。
50萬噸:金正大集團投資2.17億元在山東臨沭基地興建10萬噸/年水溶性肥料項目,目前已建設投產,加上貴州基地40萬噸/年水溶性肥料工程,金正大水溶性肥將形成50萬噸/年的產能,是目前亞洲最大的水溶肥生產基地。
26項:金正大水溶肥工藝在引進世界領先技術的基礎上,通過自主研發加以革新改進,共擁有自主專利技術26項。
小于0.2%:金正大集團水溶肥項目集合了多項自主研發的核心技術,在質量、成本、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等方面具有現有工藝技術不能比擬的優勢,產品螯合技術成熟,利用率高效,水溶性好,更易吸收,不溶物小于0.2%(高于新國標0.5%的標準)。
60%以上:金正大集團已形成具有廣泛影響力的高端品牌定位,未來力爭緩控釋肥、水溶肥、套餐肥等高端肥料占總銷量的60%以上,其中,水溶肥將成為企業新的利潤增長點。
來源:農村大眾第A4版 作者:李偉 高海波 日期:2014年3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