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肥料界屈指可數的幾個全國人大代表之一,金正大集團董事長萬連步在“兩會”期間的一舉一動受到業界密切關注。記者3月6日晚在山東代表團駐地堵到了萬連步代表。在專訪中了解到,他今年一共向全國人大提交了五份建議,還是一如既往地關注“新型肥料”、“耕地質量”、“農民教育培訓”等方面。萬連步對這三個熱點問題的看法,值得業界分享。
培育新型農民:政府不該唱獨角戲
“中國農民迫切需要培訓,農民是農業生產的主體,沒有新型農民,現代農業誰來實現?”接受采訪時,萬連步談到這一問題頗為嚴肅。正是源于這一嚴肅的認識,他這次提交了《關于鼓勵企業參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建議》。
事實上,國家對新型農民的培訓試點在2012年8月已經啟動,去年6月農業部發布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 11月,在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工作經驗交流會上,農業部還提出力爭到2015年在100個試點縣培育10萬名新型職業農民的目標。
但萬連步覺得這還不夠。他通過調研發現,以“政府埋單”的培訓容易造成資金投入不足,培訓機構師資力量薄弱,培訓次數少以及后續輔導和咨詢服務跟不上等一系列問題。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投入需求較大,僅依靠政府投入難以滿足迅速實現農業現代化的要求,因此需要建立起由政府引導、企業參與的多元化職業農民培訓經費籌措機制”,建立“‘社會力量抓培訓,職能部門抓考核’的培訓機制和體系”。萬連步在提交的建議中寫道。
竟然有企業主動要求掏錢培訓農民,記者不禁感到詫異。但萬連步有他的理由。“農民作為涉農企業產品的應用者和原料生產者,企業每年有部分與農民相關的資金投入,與其用于簡單的產品促銷,還不如引導企業投入到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中。這不僅有利于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同時也可以提高企業的形象,使企業和農民實現雙贏。”萬連步說。
這不是沒有先例,據萬連步介紹,重慶市已經在試水這一模式。當地在開展新型農民職業培訓試點過程中鼓勵農業龍頭企業參與合作辦班,企業承擔1/3的培訓費用,剩余2/3均由政府承擔,農民培訓補助達到了每人1500元,而且培訓達到了理想效果。
聽其言,觀其行。記者了解到,金正大已經在積極探索培訓新型農民。在去年開展的“萬名機播手走進金正大”培訓活動中,2萬名機播手走進金正大,接受了專家帶給他們的正規培訓。金正大農化服務中心3000余人的專家隊伍,每年為農民實地測土1萬次,召開技術培訓會5萬場,培訓500萬農民。
保護低鎘磷礦:綜合利用不能止步
除了關注農民,他還關注農業,在今年的人大會上,萬連步提交了一份《關于合理開發使用中國有限的低重金屬鎘含量的磷礦資源的建議》。
提交這一建議,源于去年在中國發生的湖南“鎘大米”事件。2013年5月,廣州市場爆出44.4%的大米鎘含量超標事件,面對這一事件,一些人將鎘超標的源頭指向磷肥。但在肥料行業內摸爬滾打幾十年的萬連步沒有輕信,而是做了深入調查。
“中國磷肥中鎘的平均含量遠遠低于國際一般含量。”萬連步在其提交的建議中引用了這么一組數據:根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魯如坤研究員發表的《中國磷礦磷肥中鎘的含量及其對生態環境影響的評價》一文,中國67個磷礦的含鎘范圍在0.1-571mg/kg,但大部分在0.2-2.5mg/kg。如果除去廣西、陜西、甘肅、浙江等12個貯量小但含鎘較高的礦區,其余55個礦區磷礦含鎘范圍在0.1-4.4mg/kg,平均含鎘量0.98mg/kg。而世界各地磷礦的含鎘范圍一般在1-110mg/kg,除俄羅斯的Kola磷礦外,中國磷礦中鎘的平均含量比世界主要磷礦都低。正是因為磷礦平均鎘含量低,中國磷肥中鎘的平均含量也比較低,含量范圍在0.1-2.9mg/kg,平均含量只有0.61mg/kg,遠遠低于國際上的一般含量水平5-50 mg/kg。
這一事件雖然已經澄清,但卻引起了萬連步對中國低鎘磷礦資源的重視。他在建議中寫道,從保障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戰略角度出發,中國磷肥生產必須立足國內磷礦資源,保證磷肥供應。一旦中國磷礦資源不再能滿足國內磷肥生產的需求,就要進口磷礦石或磷肥。屆時,不僅在磷肥采購數量、價格上受制于人,購買的磷礦石或磷肥中還會含有比中國磷礦高得多的重金屬鎘。
對此,他在建議加強資源勘查、合理利用適量出口、鼓勵走出去找磷的同時,重點提出國家應加大對磷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的支持力度:加大對利用中低品位磷礦直接生產高濃度磷復肥生產技術、化學法處理磷石膏以充分利用其中的硫資源、伴生資源等有利于行業節能、降耗、減排的新技術資金支持力度,促進中國磷資源的綜合利用水平。
記者了解到,之所以如此重視資源綜合利用,源于貴州金正大磷資源循環經濟產業園建設已初見成效。公開資料顯示:貴州金正大項目采用的硝酸分解磷礦生產硝基肥、硫酸分解磷礦生產水溶肥等工藝,既提升肥料品質,又實現了資源循環利用、能源梯級利用。
“循環綜合利用不僅節本而且提質,在這條路上,我們不會止步。”萬連步說。
提高耕地質量:現狀揪心呼吁改變
“提高耕地質量”是總理《報告》中的新詞,也是今年涉農代表討論的熱詞。萬連步在《關于耕地質量提升并建立相關管理制度的建議》列出的幾組數據,讀后更讓記者揪心。
——耕地土壤肥力下降。中國現有耕地中,高產田僅占28%,中、低產田各占到36%,有機質含量一般為1%~2%左右,屬于中等質量以下等級水平,全國有9%的耕地有機質含量低于0.6%。
——耕地土壤酸化、鹽堿化加劇。中國農業大學資環學院張福鎖教授在《科學》雜志刊登數據顯示: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主要農田土壤顯著酸化,pH值平均下降了約0.5個單位,2005-2011年測土配方施肥902萬個土壤樣品數據統計分析表明,與30年前的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全國耕地土壤pH平均下降0.8個單位。耕地水土流失嚴重。
——耕地污染程度加重。目前全國耕種土地面積的10%以上受重金屬污染,共約1.5億畝,每年因重金屬污染的糧食高達1200萬噸,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億元,此外,因污水灌溉而污染的耕地有3250萬畝;因固體廢棄物堆存而占地和毀田的約有200萬畝。
“耕地地力后勁不足,土壤養分失衡,生態功能變差,污染日趨加劇,這就是中國耕地質量的整體現狀。”萬連步說。
對此,萬連步在建議中也提出了四點對策:落實和完善耕地保護補償機制、培肥地力, 強化耕地土壤改良的科技資金扶持和建立健全保護耕地質量制度。同時要加大水溶肥、堿性肥料、土壤改良劑及水肥一體化技術等新產品、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提高肥料利用率,改良土壤質量,這也是金正大積極推廣的。
“提高耕地質量是個大工程,國家資金投入和政策支持是前提,我希望農資企業都能以保護耕地質量為目標來生產環保高效的肥料,共同扭轉中國耕地質量日漸下滑的趨勢。這是我們為子孫后代應該承擔的責任。”萬連步說。
來源:農資導報 作者:呂海波 日期:2014-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