鏗鏘腳步踏歌行
——金正大十五年創新發展啟示錄
科技創新促進產業升級已成為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金正大成立十五年來,堅持用減法做大企業,專注肥料行業,專心服務三農,專業技術創新;堅持用加法做強產業,將產業做精、做專、做強,其鏗鏘成長的步伐響徹云霄,由內而外散發成長之美,鑄就我國肥料行業的一個奇跡。
動力之源:把創新進行到底
百舸爭流千帆競,狹路相逢勇者勝。金正大深深知道,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步伐的日趨加快,企業參與國際國內競爭的壓力迅速增大,以創新為動力、以技術為引領的產業發展模式已成為企業轉方式、調結構、促升級的最佳途徑。15年來,金正大的創新之路可謂清晰而獨具特色。
建立高端研發平臺,打造技術創新“孵化器”
實現創新,平臺和支點至為重要。在創新過程中,金正大通過艱苦努力,打造了眾多創新平臺:國家緩控釋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復合肥料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土壤肥料資源高效利用國家工程實驗室、農業部植物營養與新型肥料創制重點實驗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山東省院士工作站、中美緩控釋肥合作研究中心等等。事實證明,金正大搭建起的這些高層次、開放式研發平臺,發揮出了巨大的“杠桿效應”,成為技術創新的“孵化器”,正日益激發企業的創新活力,成為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重要保障與持久動力。
堅持走產學研與自主創新相結合,發揮創新的“乘數效應”
金正大與山東農業大學、中國農業大學、浙江大學、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國內4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美國6所高校、農業部室驗室等建立了緊密的科研合作關系,通過整合外部科研資源,走出了一條“引進—消化吸收—創新提高”的產學研道路。
多年來,金正大不斷加大研發力度,以市場為導向,探索新技術、新工藝、研發新產品。隨著產學研合作的進一步深入,產學研合作項目和類型也根據不同情況,從技術轉讓、委托研究、聯合攻關、共建科研教學基地、人才培養與交流、科研平臺建設各個層面加以實施;在產學研合作過程中逐漸形成了風險共擔機制、利益共享機制、激勵機制、多元化投入機制、長效持續機制等良好的機制。
創新科研機制,讓智慧迸發無窮力量
在企業發展從“要素驅動”轉向靠“創新驅動”時,金正大借助技術創新體系,取得了令人嘆服的成果:承擔了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國家星火計劃等30多項國家級和省級科研項目;獲得了發明專利158項;共參與起草了8項行業、國家、國際標準;兩次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兩次榮獲省級科技進步一等獎;同時,在復合肥、緩控釋肥、水溶性肥料及磷化工領域儲備了一批領先的技術和新產品。
喜人的數字背后,是金正大科學完善的創新機制。金正大從超前的戰略規劃、高效的組織方式、開放的科研環境、共享的知識平臺、全員的創新氛圍、長效的動力保障六個方面,著力構建了有利于多出成果、快出成果的科技創新環境,確保始終做到技術領先生產、科技引領發展。
產品創新,不走尋常路
金正大成長史其實也是一部以產品創新為載體的發展史,其中經歷了復合肥、緩控釋肥、新型高端肥料“產品創新三步曲”。
縱觀金正大的創新,其基點是產品創新,總基調就是不走尋常路,不斷開辟肥料產品創新的“藍海戰略”。在肥料行業大多數企業還在拼命擴大產能,通過價格競爭來擠占市場份額的時候,金正大就已經開始調整思路,通過致力于科技創新,將目光聚焦在國際領先技術的產品上,來開辟新的市場空間。從國內最先開始研發緩控釋肥產品,并將其成功應用于大田作物,再到發展硝基肥、水溶肥等新型高端產品,金正大的每一項產品開發都搶先市場一步,并取得了豐富的技術成果和產品成果。
轉型之路:服務升級進行時
如果說肥料是“魚”,那么服務則是“漁”,金正大認為既要“授之以魚”也要“授之以漁”,走出了一條從制造向“制造+服務”的轉型之路。
通過著力抓好結構調整和服務創新兩條主線,金正大把服務營銷上升到戰略高度,始終圍繞一切為農民創造價值的服務理念,打造全新的農化服務模式建設服務型企業,樹立行業服務新標桿。
借勢而為,開啟新型緩控釋肥推廣服務新模式
金正大與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在全國廣泛開展緩控釋肥的試驗示范與應用研究等公益性服務工作,開創了緩控釋肥推廣與服務的新模式,促進了緩控釋肥的推廣應用。
2008年起,農業部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聯合金正大進行了六年緩控釋肥示范推廣,全面啟動農化服務模式創新工作。金正大在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的指導與協調下,利用各省土肥站遍及縣鄉的農技服務部門這一網絡與技術優勢,同時緊密依托國家緩控釋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技術力量,以金正大農化服務中心為主導,組建涵蓋農業生產各領域的200名顧問和專家團隊,在全國成立500個農化服務隊、上萬臺種肥同播機,結合測土配方施肥,為全國農民朋友提供免費的緩控釋肥“種肥同播”技術服務,同時通過建立示范田,召開現場觀摩會、培訓會和開展田間指導以及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等,形成了從“免費測土—配方施肥—試驗示范—現場培訓—種肥同播—推廣應用—現場指導—現場觀摩—現場測產”的緩控釋肥推廣與服務新模式,打造出了國內領先的全新農化服務模式,推動了緩控釋肥的大發展,促進了糧食增產、農民增收。
借網營銷,開展“綠色郵政金大地,服務三農進萬家”活動
2006年起,金正大與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共同發起“綠色郵政金大地,服務三農進萬家”活動,利用中國郵政這一金字招牌和遍及鄉村的網絡優勢,金正大配合其建立健全縣、鎮、村三級郵政“三農”服務站,實施送貨上門服務,使農民足不出戶,便可享受郵政快捷、方便的服務。借助郵政物流遍布全國鄉村的網絡體系,目前,金正大已與25個省區市的335家郵政物流企業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成為與中國郵政合作最大、最緊密的化肥企業。
特色服務,打通農化科技到田最后一公里
通過開展特色化的駐點營銷服務,金正大對重點客戶(經銷商)進行了系統的銷售管理和市場服務,建立起以2000多個縣級經銷商為中心、輻射數萬個銷售網點的營銷體系,打造出了“點對點”一站式的綜合服務平臺,建立了專業的農化服務體系。針對不同的區域,金正大投入不同的駐點營銷、農化服務資源,幫助經銷商開拓新業務,通過建立新型肥料示范村、示范戶、示范田和提供一站式的農化服務,打通農化科技到田最后一公里。
跨越之基:戰略布局定乾坤
時至今日,肥料行業整體產能過剩,嚴厲調控行業產能、轉變產業增長方式是當務之急,要創新發展,不能“老調重彈”;要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行業,發展循環經濟,實行清潔生產,需要在節能減排、三廢治理、環境保護、資源綜合利用等方面實現新突破。
怎樣保持增長勢頭?如何轉變發展方式?
2010年9月8日,金正大成功登陸A股市場后上升到一個新的發展平臺,“大投入、快發展”的基調就此確立,為今后的跨越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時,金正大顯示出了良好的成長性與爆發力。
布局全國大手筆
上市之后,金正大謀定而后動,一方面采取“大投入、大發展”的策略,另一方面積極轉變發展方式,謀劃一個個大項目,為跨越發展筑牢根基。
——山東菏澤:2011年3月,菏澤金正大120萬噸硝基復合肥項目啟動,總投資36億元,目前一期項目基本建成投產。
——貴州甕安:2011年8月,金正大計劃斥資59.6億元在甕安縣建設磷資源循環經濟產業園項目。一期項目投資32.4億元,建設規模為60萬噸/年硝基復合肥、40萬噸/年水溶性肥料及其他精細磷化工產品。
——山東臨沭:2012年7月,金正大60萬噸新型緩控釋肥項目正式建成投產,金正大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緩控釋肥生產基地。
……
目前,金正大在全國初步完成合理布局,已在山東、安徽、河南、貴州、云南、遼寧、廣東等地,以新設、收購或合作租賃等方式進行基地建設,形成了覆蓋全國糧食主產區的十大生產基地。金正大壯美藍圖在一個個新項目的實施中漸漸變為現實。
調整結構大動作
今天的項目布局就是明天的產業布局,今天的投資結構就是明天的產業結構。新項目是轉變發展方式的火車頭,是驅動產業轉型升級的引擎。金正大在全國一個個新基地、一個個新項目,從舊的生產方式向新的生產方式演進跳躍,擔當產業轉型升級的引擎。
特別是大手筆斥資59.6億元在甕安縣建設磷資源循環經濟產業園項目,采用公司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利技術,將徹底解決磷化工生產中廢渣、廢水排放的難題。項目建成投產后將極大提升我國對磷資源的循環利用,促進我國磷化工清潔生產技術的提升,提高我國磷化工技術的國際競爭力。
目前,金正大掌握了代表我國肥料發展方向的前沿技術,并在項目建設中最大限度地應用了新工藝、新技術,新增產能形成了緩控釋肥、硝基肥、水溶性肥料等在內的完整的高端產品線優勢,成功實現了結構調整、轉型升級。
國際征程大視野
視野決定高度,要實現真正的跨越發展,要立足國內,也要放眼世界。開放的新高度和視野的新境界,為金正大贏得主動、贏得空間、贏得未來。
為了真正逐步實現國際化,與國際前沿理念和先進科技接軌,金正大領導團隊先后數次到美國、以色列、德國、日本等農業技術先進國家學習考察,并與國際先進農資公司進行了廣泛接觸。通過不斷整合各類資源、融匯全球科技,金正大成功打造“產學研、國內外、上下游”相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引領著我國行業發展,在緩控釋肥、水溶肥等高端肥料研發生產與推廣方面走在了行業前列。
經過長期的科學調研和戰略考量,2012年12月,金正大與以色列耐特菲姆公司和挪威阿坤納斯公司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協議的簽訂,對金正大進軍水溶肥、生物有機肥等高端肥料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對金正大實現國際化戰略具有重要的意義。
波瀾壯闊十五年,鏗鏘腳步踏歌行。歷經15年的激情跨越,金正大豪邁踏上新征程。今天,底氣十足的金正大人,將堅守“幫助農民增收、促進農業發展”的莊嚴承諾,為實現中國農業現代化夢和農民富裕夢而不懈努力!
來源:臨沂日報 作者:徐淑江 日期:2013年9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