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種肥同播”一次施肥,后期無需追肥,省工省時,增產效果明顯,已被越來越多農民認可
玉米夏播告別“人海戰術”

6月9日,山東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張民(前排右)在東平縣大羊鎮三旺村向村民講解“種肥同播”的作業原理。

6月9日,東平縣大羊鎮三旺村“種肥同播”現場。

6月14日,滕州市姜屯鎮大彥西村“種肥同播”現場,機播手正在往播種機里加“沃夫特”緩控釋肥。

6月14日,滕州市姜屯鎮大彥西村“種肥同播”現場。

“種肥同播”所用的緩控釋肥,由包膜緩控釋肥與常規復合肥摻混而成的,能保證養分持續、穩定、足量釋放,滿足玉米整個生育期養分需求。
6月9日,滕州市姜屯鎮大彥西村的張澤煥剛剛收完11畝小麥,當地就迎來了一場中雨,雨后地里墑情正好,但是他卻并不急著種玉米。直到6月14日下午,2臺玉米種肥同播機開到他家地頭。3個多小時工夫,11畝地的玉米就全部種完了。
“如果是人工點播玉米,一人一天最多忙活1畝地,俺老兩口種完這11畝玉米最少需要五六天的工夫。現在雖然等了幾天機器,但不到半天玉米就播完了,一點也沒耽誤農時。”今年60歲的張澤煥,從去年開始采用玉米“種肥同播”,如今,他對這種高效率的作業方式贊不絕口。
“種肥同播”省工省力,“3899”部隊也能種好地
俗話說:“三秋不如一夏忙,三夏不如一秋長。”農時不等人,尤其是夏收夏種,時間緊、勞動強度大。目前,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大多是婦女或者老人,玉米“種肥同播”正是利用機械化,提高了作業效率,減輕了勞動強度,解決了目前農村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并有限保證糧食產量。
東平縣大羊鎮三旺村的徐玉代,今年54歲,兒女都在外工作,家里的10畝地都靠夫妻二人耕種。據他介紹,以前種玉米,施肥和播種是分開的:種之前,先撒一遍化肥,耪一遍,再用人工拉的小播種機點播玉米。10畝地至少需要四五天的時間。
“從去年開始,采用‘種肥同播’這項技術,大拖拉機開到地里,10畝地不到半天就能忙完。不但省了工,玉米產量也高了,以前一畝地玉米產量一般在1200斤,去年平均畝產到達1400斤。”徐玉代說。
同村村民孔榮珍的女兒已經出嫁,兒子在外當兵,丈夫則常年在青島打工。去年,孔榮珍家的4畝地嘗試采用“種肥同播”,不但節省了人工,玉米后期也沒進行追肥,產量一點沒減少。
往年麥收,孔榮珍的丈夫都要回家,今年麥收前,她沒讓丈夫回來。“收麥子、種玉米都實現了機械化,一個人在家就能忙過來。在外面打工,耽誤一天就少掙一二百塊錢,節省下來的路費也夠種玉米的機械費。”她說。
滕州市姜屯鎮大彥西村的村支部書記張世文介紹說,全村有800多人外出務工,由于村里青壯年勞動力偏少,“種肥同播”從推廣以來,很快就被老百姓接受,今年預計超過90%的地塊將采用這項技術。“種肥同播”只需要很少的勞動力就能完成玉米夏種,外出務工的人不用回來,家里的老人或是婦女照樣能播種。
以前麥收后,各家各戶都要忙著在地里種玉米。如今,隨著“種肥同播”技術的推廣,拖拉機開進地里,一二十分鐘就能種完一畝地,同時省去玉米后期的間苗、追肥環節,大大減少了用工投入。今年夏種時節,各地全家老少“齊上陣”的場景少了,地里來回播種的拖拉機多了,玉米夏種正在逐漸告別傳統的“人海戰術”。
“種肥同播”不僅讓農村留守人員輕松種地,也讓種田大戶的“家庭農場夢”變成現實。滕州市南沙河鎮馮莊村種糧大戶朱宗波種植了600畝地,今年麥收后準備再流轉50畝地,他計劃到明年下半年土地面積達到1000畝。朱宗波從2011年開始采用“種肥同播”技術進行玉米夏種,今年為了提高“種肥同播”的效率,他購置了最新的種肥同播機,這個機器集“旋耕、施肥、播種、覆土、噴除草劑”五個功能于一體,作業效率進一步提高。一臺機器一天可以播種60畝地。
“種這么多地,如果全靠人工播種、間苗、追肥,絕對會虧本的。現在用我自己買的種肥同播機,一星期600多畝地就能全部種完。”目前,朱宗波一畝玉米有200多元的收益,全年下來,加上小麥收入,600畝地有近三十萬元的純收入。
肥料“接力跑”,確保玉米后期不脫肥
“種肥同播”采用的是玉米單粒精播,省去了玉米出苗后的間苗環節,為確保出芽率達到百分之百,所用的玉米種必須經過嚴格精選。單粒精播一般一畝地用4斤玉米種就可以,按傳統種植方法,一畝地用種量至少需要8斤以上。
在“種肥同播”推廣過程中,一般每畝地施用緩控釋肥80斤。對此有農民擔心,會不會出現燒苗?“傳統的速效肥料(包括復合肥、尿素、二銨等)如果做底肥施用過量過大,施用到地里后,養分快速釋放,極有可能會造成燒根、燒苗。而緩控釋肥施用到地里,養分釋放受肥料顆粒外面的包膜控制,在溫度和水分影響下,緩慢向外釋放的,不會造成燒根、燒苗的現象。這也是‘種肥同播’為什么必須用緩控釋肥的原因。”山東省農科院資源與環境所研究員楊力說。
目前,“種肥同播”用的是金正大公司沃夫特品牌的緩控釋肥,它是包膜緩控釋肥與常規復合肥摻混而成的,在不同區域氣候條件和不同種植作物種植區,包膜緩控釋肥所占比例不同。
通過多年試驗得到的數據,緩控釋肥“種肥同播”技術一般在玉米種側下方8-10厘米深施。由于玉米3葉期以前,生長所需養分主要來自種子積累。在這個過程中,玉米根系往下扎,播下去的常規復合肥也會向周圍擴成,當根系接觸到肥料時,養分濃度正利于根系吸收。由于根系有向肥生長的特性,肥料深施,可以促進根系向下生長。
“玉米的根也往深處扎,能吸收更多水分、養分,抗旱性、抗倒伏性都會增強。另外,緩控釋肥逐漸釋放完畢后,外面的包膜則能吸收水分,成為一個小‘水庫’,起到抗旱的作用。”楊力解釋說。
“很多農民施肥,還是習慣于傳統的撒施,氮肥利用率非常低。‘種肥同播’技術是將緩釋肥深施覆土,減少了氮肥的揮發,大大提高肥料利用率提高。”山東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張民說。由于緩控釋肥料中的氮肥是緩慢持續釋放的,可以節省氮肥20%以上,從宏觀層面講,可以減少因氮肥過量施用而對環境造成的污染。
“在全國20個省份,連續5-7年的定點試驗,土壤地力不但沒有下降,相反地力有所提升。”張民說。
按照常規玉米種植方法,玉米除了施用底肥,大喇叭口期還需要進行一次追肥。如果生長期不進行追肥,玉米生長后期就會造成脫肥,出現籽粒不飽滿、“禿頂”等現象,影響產量。采用“種肥同播”,玉米生長前期主要由常規復合肥提供養分,大喇叭口期后,溫度升高,降雨增多,緩控釋肥的養分會通過包膜持續釋放。緩控釋肥施用后,就像一場肥料的“接力賽跑”,玉米生長前期是普通復合肥發揮肥效,到玉米中后期則是緩控釋肥大量釋放養分。緩控施肥釋放周期是90天,基本與玉米生長周期相吻合。
經銷商在推廣“種肥同播”中轉型,由賣產品到“賣”服務
“種肥同播””作為一項新技術,實現了“良種+良肥+良法”的配套,打破了傳統施肥方式,實現機械化播種施肥,大大提高了施肥效率和肥料利用率。在推廣過程中,各地經銷商起到了重要作用。
“以前銷售肥料,總是想法多賣點貨,現在則是想辦法用更優質服務,贏得老百姓認可。”棗莊市質源農資有限公司總經理李之鎖說。據他介紹,2011年開始推廣“種肥同播”,當年只有50臺種肥同播機參與,帶動銷售“沃夫特”緩控釋肥600噸的銷量。今年已購買種肥同播機300臺,目前緩控釋肥銷量達2600噸,預計夏種結束,突破3000噸沒問題。
為了確保“種肥同播”的質量,李之鎖發動各級經銷商,不但免費提供播種機,還積極組織對機播手的統一培訓。姜屯鎮的二級經銷商張世照就組織了21臺播種機的機播隊,在周邊的六七個村進行播種。
經銷商在銷售“沃夫特”緩控釋肥同時,會隨袋向農民贈送一張機播卡,上面有當地機播手的聯系電話。農戶需要播玉米時,只要給機播手打個電話,機播手就免費為農民播肥。最后機播手拿著機播卡到經銷商處領取費用。
姜屯鎮大彥西村的張長嶧是當地機播手,他今年預計能播四百多畝地。“農戶只要拿出機播卡,播肥是免費的,我們每畝地只需要收15元的播種費就可以。播完拿著播肥卡就可以從公司領到8元的補助。”他說,“拖拉機是自家的,而播種機是公司免費提供的,用完再還回去就行。算下來,播一畝地機播手能有23元的收入,去年播種了4天收入6000元。今年已經播種200畝,估計收入7000元不成問題。”
從2009年開始,金正大公司開始探索“種肥同播”技術的推廣,目前已累計推廣配方肥500萬畝,直接為農民創造經濟效益近10億元,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及經濟效益。2013年,金正大公司與全國農技推廣服務中心再次啟動“2013種肥同播萬里行活動”,金正大投入并調動3.5萬臺種同播機,并加強培訓機播手2萬人,規范機播手操作技術。目前,金正大公司利用“種肥同播”技術,基本完成山東、河南、河北、安徽等省夏玉米搶種,為我國夏玉米豐收打下堅實基礎。
6月9日,滕州市姜屯鎮大彥西村的張澤煥剛剛收完11畝小麥,當地就迎來了一場中雨,雨后地里墑情正好,但是他卻并不急著種玉米。直到6月14日下午,2臺玉米種肥同播機開到他家地頭。3個多小時工夫,11畝地的玉米就全部種完了。
“如果是人工點播玉米,一人一天最多忙活1畝地,俺老兩口種完這11畝玉米最少需要五六天的工夫。現在雖然等了幾天機器,但不到半天玉米就播完了,一點也沒耽誤農時。”今年60歲的張澤煥,從去年開始采用玉米“種肥同播”,如今,他對這種高效率的作業方式贊不絕口。
6月9日,山東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張民(前排右)在東平縣大羊鎮三旺村向村民講解“種肥同播”的作業原理。
6月14日,滕州市姜屯鎮大彥西村“種肥同播”現場,機播手正在往播種機里加“沃夫特”緩控釋肥。
“種肥同播”所用的緩控釋肥,由包膜緩控釋肥與常規復合肥摻混而成的,能保證養分持續、穩定、足量釋放,滿足玉米整個生育期養分需求。
來源:農村大眾第A4版整版專題報道 作者:李偉 高海波 日期:2013年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