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上午,2012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揭曉,在唯一以企業創新為主體的“企業技術創新工程”評選項目中,山東金正大公司“緩控釋肥技術創新平臺建設”項目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這是中國肥料企業首次獲此獎項,也是2012年山東省唯一一家獲此獎項的企業。
據了解,在2012年“企業技術創新工程”國家科技進步獎最后競爭中,不乏千億級特大型國有企業和研發能力雄厚的院所轉制企業。銷售收入不足百億元的金正大能夠得到項目評審組專家的一致認可,并與中核工業集團等三家企業并肩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說明了金正大公司的“緩控釋肥技術創新平臺建設”對推動行業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的重要作用,標志著金正大技術創新能力已躍居我國緩控釋肥行業最高水平行列。
國家緩控釋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山東金正大公司董事長萬連步說,科技創新已經成為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被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這就要求我們要從引領行業發展出發,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科技創新。此次金正大的“緩控釋肥技術創新平臺建設”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證明公司在科技創新實踐中取得了又一重大突破。我們將以此為契機,在緩控釋肥技術創新方面繼續努力,以科技創新帶動企業健康快速發展,為農業科技進步做出更大貢獻。
據了解,自2008年起,科技部將“企業技術創新工程”項目納入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獎勵范圍,并設立了自主創新企業評審組,至今全國僅有31家企業獲得該獎項。該獎項不是為單項技術或產品而設,而是專門褒獎那些通過卓有成效地系統謀劃、依靠技術創新獲得持續發展的企業。
我國緩控釋肥的研究開發與應用對提高肥料利用率、減少面源污染、增加農業效益、改善農產品品質,保障糧食和食品安全等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長期以來,歐美發達國家一直處于緩控釋肥研發領先和壟斷地位,我國技術的研究進程十分滯后。為打破國外技術壟斷,自 2004 年開始,金正大以開發和應用推廣我國農業“用得起、用得著、用得好”的緩控釋肥產業技術與產品為目標,以產學研用結合為開放創新手段,通過實施以“組織、管理、投入、人才、產學研用、文化、市場”的“七位一體”互動系統創新工程,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緩控釋肥產業化應用,為保障糧食安全、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和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兩型社會提供有效支撐。
創新工程以緩控釋肥關鍵和共性技術創新為主線,確立了在國際緩控釋肥技術領域的領先地位,推動了我國緩控釋肥技術進步及產業發展。近年來,金正大開發作物專用控釋肥產品59種、44項新技術新工藝、10余種新材料。同時,金正大還建立了緩控釋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復合肥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兩大國家級研發平臺,先后承擔了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等30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項目,參與起草和制定了6項行業及國家標準,獲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124項國家發明專利。金正大積極牽頭組建“全國緩控釋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影響、帶動了30 多家科研院校、70 多家企業進行緩控釋肥研發和建設,在行業內形成了競相發展緩控釋肥等新型高效環保肥料的局面。
技術創新工程所取得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同樣可圈可點。多年來,金正大依托科技創新,保持了快速發展勢頭,金正大銷售收入從2006年第一條緩控釋肥生產線投產后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實現高速、穩定提升,并于2010 年成功上市。目前,緩控釋肥已在全國30多種作物上大面積應用,累計推廣6925萬畝,為農民新增經濟效益146億元,使“貴族肥料”的緩控釋肥真正走向了大田并實現平民化。金正大緩控釋肥產銷量也連續六年穩居全國首位,產能居世界首位。在社會效益方面,使用緩控釋肥可提高化肥利用率10-15個百分點,每畝節約成本50~100元。緩控釋肥不僅增產、高效,而且還有效解決了因肥料利用率低引發的資源浪費和農業面源污染問題。
據國家有關部門的研究和實驗數據表明,我國氮肥生產約占全國能源消耗的5%,每年氮肥在生產及施用過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約占全國排放總量的8%。太湖流域的研究結果表明,施用緩控肥氮素總損失可降低15-25個百分點,有效降低了面源污染。
通過實施技術創新工程,金正大將繼續承擔起推動行業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的責任,今后將加強新型肥料關鍵技術與高效應用技術的研究,構建新型肥料的環境效應評價指標體系,為加快我國肥料行業結構調整和技術升級、加強農業科技創新,以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治理農業面源污染、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等,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李力、周琳 日期:2013年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