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長專訪
金正大李玉曉:
從產品輸出到模式出海
◎記者 劉立
一顆直徑僅5毫米左右的肥料,外面裹著彩色的“外衣”,這層看似普通的包膜,蘊含著巨大的科技力量。金正大,這家總部位于山東臨沂的化肥龍頭企業,正是通過在化肥外包裹一層厚度以微米計的薄膜,成功實現了化肥的緩釋與高效利用。
日前,由國家緩控釋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土肥高效利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聯合主辦、山東農業大學和金正大承辦、以“糧安天下,大道同行”為主題的緩控釋技術助力世界糧食安全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辦。金正大董事長李玉曉宣布,金正大將向全球共享緩控釋肥技術包和推廣中國產業模式。
“我們希望通過科技的力量,讓緩控釋肥的綠色基因滋養更多土地,讓‘糧安天下’的夢想照進現實。”近日,李玉曉向上海證券報記者詳細講述了金正大緩控釋肥的發展歷程、核心競爭力以及海外發展規劃。
發展:從“跟跑”到“領跑”
緩控釋肥與普通肥料的區別在哪里?李玉曉告訴記者,正是肥料表面的一層包膜“外衣”。
“它賦予了控釋肥控制釋放肥料的能力。沒有它,普通肥料在土壤中會因釋放過快而造成養分浪費,影響作物生長。通過這層薄膜的精準控制,肥料能夠以適宜的速度持續為農作物提供養分,從而實現高效利用和節約資源的目的。”李玉曉解釋道。
金正大集團是中國最早開始生產緩控釋肥的企業。2004年,由山東農業大學張民教授研發的包膜控釋肥技術在金正大落地;2006年,金正大第一條年產30萬噸緩控釋肥生產線投產,這也是我國第一條緩控釋肥生產線。由此,我國開啟了緩控釋肥大規模產業化之路。
截至2024年,金正大緩控釋肥示范推廣已擴大到全國多個省區市,累計推廣面積超過1.6億畝,基本覆蓋了我國農作物的主產區,實現了緩控釋肥在所有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和油料作物上的示范應用。
歷經20年發展,中國緩控釋肥技術已實現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的跨越式發展。我國自主研發的包膜控釋、納米增效、生物降解等核心技術,使肥料利用率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截至目前,中國已建成全球最大緩控釋肥生產基地和消費市場,年產能超700萬噸,市場占有率穩居全球第一。中國緩控釋肥相關專利數量占全球總量的一半以上,主導制定了多項緩控釋肥的國際標準,技術輸出覆蓋亞洲、非洲、南美等50余個國家和地區。這些成就彰顯了中國農業科技的硬實力,成為全球綠色農業的標桿。
金正大成為中國緩控釋肥領域的金字招牌。金正大依托“技術授權+本地化生產+服務輸出”的三位一體出海模式,已在歐洲、東南亞、非洲等地建有生產基地和推廣網絡,向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輸出技術標準37項。
創新:構建核心競爭力
“緩控釋肥的成功,不僅在于技術突破,更在于我們探索出了一條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產業模式。”李玉曉表示,金正大通過校企合作,組建了國家緩控釋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7個高端研發平臺,牽頭成立全國緩控釋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推動了技術的快速轉化和推廣。
金正大專注于研發和推廣科技含量較高的技術與產品,在土壤改良、肥料增效、水肥一體化、大田增產以及品質提升等多個領域進行了深入研究和廣泛推廣。通過加大研發投入,升級產品技術,并創新產品品種,金正大成功推出了磷肥類增效型磷肥以及緩控釋肥類的新產品,如“慢慢肥”。這些科研成果的轉化應用,不僅提高了產品的性能和競爭力,還打造了金正大的特色優勢產品。
“秉持‘科學至上,創新引領’的核心價值觀,我們堅持自主研發與產學研相結合的發展道路。”李玉曉表示,目前,金正大建有7個國家級科研平臺,并在美國、德國、日本、以色列等國家設立了4個海外研發中心,形成了全球化的研發網絡。
在技術創新方面,金正大取得了多項突破性成果。例如,項目團隊發明了膜材改性技術,攻克了生物基材料成膜難、養分釋放與作物吸收匹配度低等世界性難題,成功研發出利用綠色生物基材料替代石化類膜材的控釋肥新技術。這一成果在2024年獲得了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標志著金正大在綠色農業技術領域處于領先地位。
出海:助力世界糧食安全
在全球糧食安全面臨氣候變化、耕地退化、人口增長等多重挑戰的背景下,近年來,金正大積極抓住機遇,將緩控釋肥技術推廣向全球。李玉曉表示:“我們希望通過技術輸出和國際合作,為全球糧食安全貢獻中國智慧。”
首先,公司計劃向全球開放緩控釋肥技術包,涵蓋核心工藝、智能生產系統及定制化解決方案。李玉曉說:“我們將毫無保留地為全球客戶提供全流程的技術解決方案,并開展全方位的技術培訓和種植服務培訓,幫助各國更好地掌握和應用這一先進技術。”
其次,金正大將賦能人才培養。公司計劃聯合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國際肥料工業協會(IFA)和各國農業機構,設立區域性技術培訓中心,為發展中國家的農業從業人員提供技術培訓和種植服務標準化課程。同時,金正大還將為國內的技術人才提供海外游學機會,培養更多具有國際視野的專業人才。
公司還將在海外建立示范田網絡,計劃在德國、荷蘭、西班牙、美國、以色列、日本、澳大利亞、越南等國家和地區建立1000塊示范田,總計1萬畝,并提供“技術包+農化服務+培訓”一體化支持。李玉曉表示:“通過這些示范田,我們希望讓中國技術在全球扎根,幫助當地農民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糧食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