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緩控釋肥“種肥同播”推廣面積繼續擴大
良種良肥良法入戶,打通農村科技“最后一公里”
3月12日,從“2012年全國緩控釋肥示范推廣工作會議”傳來好消息,在農業部開展“農業科技促進年”之際,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將緩控釋肥示范推廣擴大到24個省,并同時啟動2012年緩控釋肥“種肥同播”技術。此舉意味著我國緩控釋肥將在行業發展中迎來“科技發展”的新機遇。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要求大力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加快農業新技術推廣。作為良種、良肥、良法相結合的緩控釋肥“種肥同播”技術,借著“一號文件”的東風,走進了科技推廣的“春天里”。

2012年全國緩控釋肥示范推廣工作會議現場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副主任栗鐵申在金正大農化服務中心調研緩控釋肥“種肥同播”技術。

山東德州禹城開展緩控釋肥“種肥同播”技術服務現場
緩控釋肥帶來肥料新革命
緩控釋肥具有節能、高效、生態、環保等優勢,代表著新型肥料產業發展的方向?!笆晃濉?、“十二五”期間,國家發改委、農業部、科技部等部委相繼出臺了鼓勵緩控釋肥產業發展的政策,同時,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連續五年開展緩控釋肥示范推廣工作,累計推廣上萬畝。示范推廣結果顯示,緩控釋肥在作物上平均增產達15%左右,氮肥利用率提高30%,經濟效益也得到顯著提高,平均每畝增收達120元左右。同時,緩控釋肥在提高農產品品質、防止污染、培肥地力等方面比一般肥料有很大提高。
2011年,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在吉林省東豐縣組織了“萬畝緩控釋肥玉米示范觀摩”活動,全國500余名緩控釋肥技術推廣人員參加了現場觀摩與交流。據專家測定,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指導下,使用緩控釋肥一次施肥免追肥,有效解決農民因“一炮轟”引起的玉米早衰等問題,且降低農民種植成本。這是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首次組織大規模的緩控釋肥現場觀摩活動,旨在總結緩控釋肥推廣的成功經驗,推動緩控釋肥在全國的推廣應用,對東北乃至全國的緩控釋肥推廣具有積極的借鑒與示范意義。
緩控釋肥代表著新型肥料的發展方向,但在實際推廣中,緩控釋肥價格相對于普通肥料要高一些,農民對肥料價格比較敏感,使用過程中不算成本賬,更不用說環保賬,因此對緩控釋肥認識和接受過程較慢,從而影響了農民使用的積極性。雖然國家出臺一系列相關政策扶持緩控釋肥產業發展,2011年,國家發改委公布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首次將緩控釋肥納入優先發展的產業,農業部也首次將緩控釋肥列為主推技術,同時科技部將緩控釋肥列入“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但目前相對于我國整體化肥而言,緩控釋肥產業規模仍然偏小,不足市場1%。
山東省是緩控釋肥使用大省,2011年僅占肥料市場的7%,推廣任重道遠?!?011年山東化肥使用量470萬噸,比2007年減少化肥使用量30萬噸,這一成績的取得與開展測土配方施肥,尤其是推廣緩釋肥是分不開的?!鄙綎|省土肥總站站長高瑞杰說,“但山東與全國情況一樣,化肥利用率低,氮肥利用率只有20%-30%之間,提高化肥利用率任重道遠。今后一個時期,將以科學施肥為中心,圍繞抓好‘百千萬’整建制推進配方肥,以及大力提倡大田機械使用緩釋肥,瓜菜水肥一體推廣使用水溶肥為重點,努力提高山東施肥水平?!?/P>
國家在加大對緩控釋肥產業支持力度的同時,也不斷加大測土配方施肥、秸稈還田、推廣深施肥等技術的推廣,但我國農業機械化程度較低,農民在農資產品和技術使用上還缺乏支持與指導,還沒有能享受到省工省時、增產高效的技術。緩控釋肥作為新型肥料的主流產品并沒有改變我國農民施肥習慣,我國大部分農民仍然按傳統的經驗施肥,淺施、撒施現象還很普遍,肥料利用率下降,浪費嚴重。
全國農技推廣服務中心副主任栗鐵申表示,為提高肥料利用,國家不斷加大測土配方施肥、深施肥技術的推廣,而農業機械化施肥卻制約著我國施肥技術的推廣。隨著緩控釋肥“種肥同播”技術推廣,農業機械化應用程度不斷提高,新型施肥技術的應用會越來越普遍。緩控釋肥“種肥同播”技術無論從客觀需求還是從未來大方向上看,都已經是大勢所趨。
“種肥同播”,種地變輕松
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強調,要把增產增效并重、良種良法配套等作為基本要求,促進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緩控釋肥能提高肥料利用率,減少肥料浪費,減輕肥料不合理施用對環境的影響;而“種肥同播”深施技術,降低勞動成本,省工省時。緩控釋肥“種肥同播”技術合理地將農機農藝的有機結合,提高了我國耕種效率。
緩控釋肥“種肥同播”技術是在作物播種時,設置好種子與肥料之間的有效距離,一次性將種子和緩控釋肥一起施下去。因為是機械化深施技術,解決了農民習慣撒施、淺施及對用肥量把握不準問題,有效地提高了肥效。同時,因緩控釋肥能夠根據作物的養分吸收規律同步釋放養分,使肥料利用率提高40%以上,減少施肥次數,節約勞動力和成本,省工省時又省力。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現在農村大批青壯年進城務工、經商,“村莊空心化、農業副業化、農民老齡化”問題日益顯現。推行“良種+良肥+良法”的生產方式,使肥料、農藥、農機具這些農業生產資料和農業新技術結合起來,發揮更大效率。緩控釋肥“種肥同播”省工省時又省力,既能讓在外務工的青壯年勞力安心務工,又能實現農業豐產豐收,還能降低生產成本,減少環境污染。
安徽綠丹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鮑廣文為我們算了筆賬,以玉米為例:首先是免耕直播,省去每畝30元的耕地費;其次是單粒播種,每畝地節省種子成本10-15元;最主要是一次性施肥,每畝地節省追肥20-30元;同時還省去播肥、間苗、追肥的人工投入,每畝節省用工1-2個,且莊稼豐收潛力大,增產增收10-30%。經過實地推廣測算,這種施肥技術每畝可為農民節約至少200元左右種植成本。
緩控釋肥“種肥同播”目前這項技術已輻射山東、河南、河北、安徽、東北等省,“省工省時、高質高效、增產增收”技術優勢深受農民廣泛歡迎。農民只要購買緩控釋肥,就可獲得機播卡,享受免費播種服務。
農業科技重在創新,“一粒種子、一顆肥料、一臺機械”這種“良種+良肥+良法”的種植方式正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我國施肥模式。去年,為加大種肥同播推廣力度,金正大公司投入1萬臺種肥同播機,成立了500個農化服務隊,500臺農化服務專用車,免費為農民提供“種肥同播”技術服務。在山東、河南、河北、安徽及東北糧食主產區,用緩控釋肥“種肥同播”技術,輕輕松松做現代農民已成為種植風尚。金正大公司利用種肥同播技術,推廣緩控釋肥200萬畝,為農民新增經濟效益4億元,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及經濟效益。
基層經銷商,一線科技推廣的橋梁
山東德州臨邑縣耀源農業生產資料銷售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澤孔從2009年開始銷售金正大緩控釋肥,當年銷售量不足300噸,隨著緩控釋肥“種肥同播”技術的推廣,緩控釋肥優勢很快被當地老百姓認可,去年王澤孔代理的金正大緩控釋肥料銷量達到2600噸。
據王澤孔介紹,去年當地80%以上的夏玉米都采用了“種肥同播”技術,今年為了進一步擴大“種肥同播”的面積,除了擴大宣傳,提高老百姓對這項新技術的認識,還準備成立了“機播突擊隊”?!袄习傩招枰シN時,如果當地的機播耬不足了,這時候‘突擊隊’就可以直接去‘支援’。我們的目標就是要做到村村有網點,老百姓隨叫隨到,隨到隨播?!?/P>
“種肥同播”技術不僅給農民帶來了實惠,還大大帶動了緩控釋肥的銷量,根據測算,“種肥同播”技術帶動了金正大20%的緩控釋肥銷量,在此情形下,各地經銷商的勁頭也更足了。
身處在“種肥同播”技術推廣一線的經銷商,是架設在生產企業與農民之間的橋梁,即把好產品、好技術推薦給了農民,也把農民生產中遇到的最實際、最迫切的需求和期盼,傳遞到企業中,企業以此不斷改進產品、提高服務。緩控釋肥“種肥同播”技術,省工省時,節省種植成本,苗齊苗旺,促進玉米增產,這成為農民的共識。同時,各地的經銷商在經營過程中,也反映了一些農民遇到的實際問題。
來自安徽的經銷商鮑廣文介紹說,在當地,金正大緩控釋肥“種肥同播”很受當地老百姓的歡迎,但是,目前各個機械廠生產的機播耬不盡相同,使用起來也有所差別,例如,在一些粘性土壤的地區,有的機播耬下地后,后面的輪子沾泥后就不轉了,有時耬腿也會堵塞,下種不均勻。部分廠家生產的機播耬需要近一步改進。
河南新鄉縣鑫鑫農業生產資料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慶銀說,由于“種肥同播”剛剛興起,很多機播手技術并不熟練。比如說,“種肥同播”時,種子與肥料的距離一般需要8-10厘米,但是,有些機手為了圖快,種肥距離只有5厘米,由于距離較近,玉米出苗后,容易造成“燒苗”現象。因此,必須注意加大對機播手的培訓。
“現在夏玉米都是麥收后直播,需要在5-7天內完成播種,時間緊、任務重,由于‘種肥同播’剛剛起步,機播耬數量明顯不足,這就需要政府部門繼續加大對農機的補貼和扶持。”王澤孔說。
3.5萬臺農機,助力今夏玉米播種
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和剛剛發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農業科技推廣,要求大力推動農業科技創新,把增產增效并重、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作為基本要求,加快農業機械化步伐,促進先進實用農業技術到田到戶。為了響應這一號召,3月12日,全國農技推廣服務中心攜手金正大,共同啟動“金正大緩控釋肥‘種肥同播’萬里行活動”,將農業科技推廣進行到底。
據悉,該“萬里行活動”將利用各省土肥站遍及縣鄉的網絡與技術優勢,緊密依托國家緩控釋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技術力量,以“種肥同播”為技術載體,加快我國農業機械化施肥步伐。為此,金正大響應中央提出的加強對基層農民的公益性科技服務,計劃購置15000臺種肥同播機,并組織社會力量發動20000臺播肥機;培訓30000人次的機播手,組織3000支專業的種肥同播隊伍,配備700余輛農化服務車,開展行業內規模最大、覆蓋最廣、受益農民最多的緩控釋肥“種肥同播”技術服務。
“萬里行活動”過程中,金正大將通過建立示范田,召開現場觀摩會、培訓會和開展田間指導以及形式多樣的推廣活動,將農化服務的觸角由此延伸到農民的田間地頭,逐步建立起業內領先的“農化知識傳播體系、測土配方施肥服務體系、現場服務指導體系”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著實解決農業科技服務于農的“最后一公里”。
來源: 農村大眾A4版 作者:李偉、高海波 日期:2012-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