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肥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研組前往青海省,走進中國最大的鉀肥工業基地——青海鹽湖股份公司,實地調研鉀肥生產、推廣、產品創新等各方面情況,探討我國鉀肥如何在供給側改革中走出一條科技引領、創新驅動的有效路徑,行業上下游攜手,實現肥料行業的轉型升級。

調研團走進鹽湖股份
作為我國最大的鉀肥生產企業,鹽湖股份已走過59年歷程。多年來,堅持“以鉀為主、綜合利用、循環經濟”的發展理念,通過梯級開發、科技創新,形成了“鉀、鈉、鎂、鋰、氯”五大產業群。累計生產鉀肥4000多萬噸,使我國鉀肥自給率從過去的不足20%提高到了60%,為國家節約大量外匯,為糧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貢獻。

考察金屬鎂項目調度中心

考察鉀肥生產車間
調研組實地考察了鹽湖股份的金屬鎂一體化項目、鉀肥生產車間和鹽田。鹽湖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劉玉蘭介紹,由于近年來,鉀肥行業低迷給企業發展帶了很大的困難。鹽湖股份實事求是的制定了三步走的戰略,首先,打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攻堅戰,去杠桿降成本,讓企業健康的“活下去”;然后,加速創新開拓市場,“走出鉀、抓住鎂、發展鋰、整合堿、優化氯”,進中求穩,讓企業逐步的“好起來”;第三步啟動生態鎂鋰鉀園戰略,規劃未來十年企業重新“飛起來”。

調研座談會
調研組專家對鹽湖股份公司在供給側改革中的探索實踐給予了高度肯定。特別是其綠色發展、循環經濟發展理念,被專家譽為行業中的典范。中國石油和化工聯合會副會長傅向升建議,鹽湖股份公司下一步要在產品的系列化、高端化上發力,要抓住時機,加大創新力度,不斷降低成本、研發新型產品,同時在關鍵設備的國產化方面也要予以重視,特別要注意高級人才的引進和培養。中國無機鹽工業協會會長王孝峰對鹽湖股份公司在產品研發和深加工方面給予了建議,并提出鹽湖在加快“走出去”步伐的同時也應考慮與國內下游企業的加大合作。

左上:鹽湖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 劉玉蘭
右上:中國石油和化工聯合會副會長 傅向升
左下:中國化工報社社長 崔學軍
右下:金正大集團副總裁 陳宏坤
中國化工報社社長崔學軍表示,產業的發展和行業媒體之間有許多的結合點,雙方應該攜起手來,在品牌推廣、產品創新、服務提升等各方面加大合作,加快產業的規范升級,共同向社會講好化工故事,推進肥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左上: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農藝師 徐洋
右上:工信部原材料司石化化工處 黃華樹
左下:中國無機鹽工業協會會長 王孝峰
右下:中國化工報社副總編輯 潘杰
金正大集團與鹽湖股份公司是長期的合作伙伴,雙方在業務領域有著十多年的合作基礎,平均每年都有30萬噸左右的鉀肥交易量。金正大集團副總裁陳宏坤表示,作為我國化肥上市企業中市值最高的公司,鹽湖股份積累了許多先進經驗和做法,特別是承擔社會責任和產業報國的精神更是值得行業學習。鹽湖股份創新驅動的發展戰略發展也與金正大不謀而合,希望雙方今后能夠在更廣闊的領域進行合作,特別是在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平臺的合作非常值得期待。只有產業上下游攜手,才能真正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順利進行。

鹽湖股份公司
全國農技推廣服務中心農藝師徐洋、工信部原材料工業司石化處黃華樹分別從農化技術推廣服務、產業發展政策支持等方面進行了發言,表示將會把調研情況及時反映給主管部門,并一如既往地支持企業轉型升級,推進肥料供給側改革。

鹽湖
自今年3月肥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研啟動以來,這已是調研活動走進肥料上下游生產企業的第13站。作為此次調研的發起單位之一,金正大全程參與了調研活動,與肥料行業上下游企業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和廣泛的探討,探尋行業聯合協作的契機,推動肥料行業聯合協作,共同為肥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探索出可行之路,促進我國肥料產業的大發展。
肥料供給側改革調研得到了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工信部原材料司、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3個部門的指導,金正大集團聯合中國化工報社、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中國氮肥工業協會、中國磷復肥工業協會、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高效復合肥料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中國化工產業發展研究院8家單位共同主辦。
圖文:楊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