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何磊報道 5月28日,由金正大集團、中國磷復肥工業協會、全國緩控釋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國家緩控釋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單位聯合舉辦的“中國緩控釋肥10年發展峰會暨產業白皮書發布”活動在北京召開,來自科技部、工信部、農業部、中國工程院、國務院參事室、中國磷復肥工業協會、全國農技推廣中心、國家化肥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北京)與清華大學、中國農科院、中國農業大學、北京農林科學院、中國化工信息中心、山東農業大學、山東農科院等單位的領導專家,人民日報、新華社、經濟日報等50余家媒體單位及全國各地合作社代表、種植大戶、經銷商代表、農技推廣工作人員、生產企業代表400余人齊聚一堂,共議行業發展大計,暢想未來十年規劃。


會議現場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磷復肥工業協會理事長周竹葉發言

國家緩控釋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金正大集團董事長萬連步發言

國務院參事室劉志仁參事發言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金涌院士發言
會上,由金正大集團、中國磷復肥工業協會、緩控釋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國家緩控釋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單位的專家、研究人員聯合起草編制的中國第一個緩控釋肥產業發展白皮書正式發布。該白皮書對中國緩控釋肥產業十年技術創新、產業化生產、推廣應用的歷程與成果進行了系統梳理,并對新型肥料未來的發展進行了深入探討與分析。

首份中國緩控釋肥產業白皮書發布
白皮書指出,2006-2015年,中國緩控釋肥產量的年均復合增長率在25%左右,2015年,產銷量達到330萬噸,占世界總量50%以上,成為緩控釋肥最大的生產和消費國家。十年間,緩控釋肥累計推廣面積約5.25億畝,產銷量超過2100萬噸,實現節支增收1100億元,有力地支撐了“三農”事業發展。白皮書分析認為,隨著化肥產業零增長、肥料轉型升級等國家政策的深入實施,下個十年中國緩控釋肥產業將有望迎來高速增長期,成為中國新型肥料行業里的中堅力量。

緩控釋肥產業技術戰略聯盟理事長、山東農業大學張民教授作報告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首席專家高祥照作報告
與會專家認為,白皮書的發布,進一步明確了化肥行業轉型升級、化肥使用零增長的發展方向和目標,開啟了緩控釋肥未來發展的全新篇章,將有力推動化肥行業轉型升級、加快農資行業供給側改革進程。
提到緩控釋肥,人們第一想到的是“金正大”,它已經成為這一領域名副其實的“代言人”。從2006年第一條年產30萬噸緩控釋肥生產線投產,中國緩控釋肥產業發展迎來了新紀元;從亞洲最大的生產基地到世界最大的生產基地;從承擔建設國家緩控釋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到牽頭組建了全國緩控釋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從與國內外50余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到在美國、德國、以色列建立了三個國外研發中心;從參與緩控釋肥料行業標準、國家標準和國際標準的起草工作,到兩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奠定了在全球的領先地位,推動了緩控釋肥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快速發展,將緩控釋肥這一農民陌生“小產品”變成了國家主推的“大產業”。

工信部原材料司司長周長益(左二)、農業部種植業司副司長何才文(左三)、科技部農村科技中心主任賈敬敦(右二)、中國磷復肥工業協會理事長周竹葉(右一)、金正大集團副總裁陳宏坤領導專家暢談行業發展

北京農林科學院、國家化肥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北京)、山東省農業科學院專家,農技推廣大戶暢談行業發展
會上專家認為,中國緩控釋肥產業正是因為有了像張民教授、徐秋明教授等數十年來潛心研究、推廣的專家、學者,中國緩控釋肥技術才得以快速突破,成為中國肥料創新的標桿;也正因為有金正大公司這樣的行業引領者,緩控釋肥才得以運用在中國廣闊的田野上,給億萬個農戶帶去低投入、高產出的豐收希望。

中國磷復肥工業協會副理事長修學峰宣讀行業發展倡議書
為進一步凝聚行業共識,會上政產學研各單位聯合發布了緩控釋肥行業發展倡議書,并舉行了行業聯合發展簽約儀式,金正大集團與河南心連心、山東華魯恒升、山西天澤、湖北宜化、河北陽煤正元、江蘇雙多等公司簽訂合作協議。

金正大集團與六家行業企業簽署合作協議
“未來十年,將是化肥行業持續創新、新型肥料高速發展的十年,更是行業聯合協作、融合發展的十年。”金正大集團董事長萬連步表示,“化肥行業要想走出發展困境、實現轉型升級,唯有樹立聯合協作、融合共享的發展理念,通過優勢互補、抱團聯合發展,才能做強做大,實現可持續發展。基于這樣的理念,金正大將積極開展大聯合、大發展戰略,充分利用技術創新成果,努力通過輸出技術、品牌和服務,致力于與上下游及同行業廣泛開展聯合協作,推動我國緩控釋肥產業快速發展,為我國的化肥產業轉型升級、化肥施用零增長和綠色生態農業發展貢獻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