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一號文件”)正式公開發布,“一號文件”內容包括加大投入強度和工作力度,持續推動農業穩定發展;依靠科技創新驅動,引領支撐現代農業建設;提升農技推廣能力,大力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加強教育科技培訓,全面造就新型農業農村人才隊伍;改善設施裝備條件,不斷夯實農業發展物質基礎;提高市場流通效率,切實保障農產品穩定均衡供給。只有解決好這六大問題,才能真正實現現代農業,而在農業發展過程中,必將會給農業產業甚至整個社會帶了很多新情況、新變化,也促使著我們農資行業必須不斷調整,發展現代農資,只有適應了現代農業發展要求,農資行業才能更好地服務、促進現代農業發展。
針對今年“一號文件”為什么突出強調農業科技創新?如何深刻認識和科學把握“一號文件”關于農業科技的一系列新論述、新舉措?農資行業相關部門將如何執行和落實文件政策?企業將從中尋找哪些機遇?如何發展現代農資?記者邀請業內各界人士為您全面解讀“一號文件”及農資行業面臨的新機遇。
專家解讀關鍵詞:現代農資 新型農民 現代農業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韓 俊:
尊重農民土地財產權 培養懂科技新型農民
發展現代農業必須立足我國基本國情,順應世界農業發展規律,加快推進農業技術裝備現代化,大力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為此,我們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農業家庭經營方式;尊重保護農民土地財產權;建立健全農業經營服務體系;發揮科技對現代農業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加快改善農業設施裝備條件;加快培養新型農民,促進農民工融入城市。
土地是農民最基本的生產資料,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土地收益分配權,是法律賦予農民的合法權利,關系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穩定。必須明確界定農民土地財產權。只有確保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農民才能定心,農村才能長治久安。
然而,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大批青壯年進城務工經商,“村莊空心化、農業副業化、農民老齡化”問題開始顯現,農業面臨后繼乏人的危險。推進農業現代化,必須下大功夫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引進和造就各種專門人才。一是大力開展農民技能培訓,加快培養適合現代農業需要的各種專門人才,包括農民科技帶頭人、農產品營銷人才、農業科技推廣人才、發展專業合作社的帶頭人等。因勢利導,吸引農民工中的“能人”回到農村。二是積極發展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職業教育。強化農業職業教育的公共性,加大對農業職業教育的公共投入,提高中等職業教育的質量。三是加大對大專院校農林專業學生的助學力度,鼓勵他們畢業后到農村去施展才能。
中國常駐聯合國糧農機構代表(特命全權公使) 夏敬源:
發展現代農資 推進現代農業
2012年“一號文件”把農業科技作為基本精神,要求發展現代農業。在這個目標下,發展現代農資至關重要。因此,農資行業在未來發展中要努力達到四個“新”:推廣技術改革要有新突破;技術要求抗災、防災、穩產、高產,上一個新臺階;種業發展和改革取得新進展;人才隊伍的建設取得新成效。
發展現代農業的根本途徑是轉變發展方式,現代的農業要求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發展的目標從最初第一步的“豐產豐收”,到第二步“兩高一優”,現在的目標是“生態安全”。農業發展經歷著非常大的變化,未來農資行業的發展趨勢是主體多元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產業化、服務專業化、技術輕型化。我國農業發展進入高成本的年代,要發揮科研單位、企業、專業合作社等各方力量促進技術創新。
現在我國農業發展完全依靠水土資源,但資源有限,因此,現代農資必須要求科學應用,農資產品必須具有長效、高效、生態的特點,生產過程中,耕種、收獲、管理必須達到機械化水平。農資行業的發展方式要求效益與效率并重,生產方式要求數量與質量并重,推廣方式要求產品與技術并重,經營方式要求產品與品牌并重。外國農資公司總是將技術與產品一起推廣,產品必須有品牌,沒有品牌是不行的,一流企業搞標準,二流企業搞品牌,三流企業搞產品。目前我國企業的發展還處在低水平,必須進行重大改革,才能發展現代農資。
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尹成杰:
著力解決現代農業的突出問題
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建設現代農業,是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要著力解決現代農業的突出問題。首先,當前要著力轉變現代農業的投入方式,增加現代農業建設的投入。其次,資源保護是當務之急。淡水等農業資源的保護甚至比耕地的保護更緊急。再次,著力轉變農業公共服務體系的設置方式,加強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
要解決這些問題,就要解決四個滯后。1.農業現代化建設水平滯后,財政投入不足影響現代發展。2.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與增強農業不可抗力災害的要求不相符。3.農村消費事業發展滯后,與改善農村民生的要素不相符。4.農業公共服務體系滯后,與建設現代農業的要求不相符。特別是一些地方,農業服務體系的公益性仍然沒有得到確立。我國將進一步強化科技服務體系的公益性、健全體系、加強機構建設、改善設施條件、保證內部穩定。
中國農業大學校長 柯炳生:
規模富農 科技富農 政策富農
目前,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業收入要從三個方面著手——規模富農、科技富農、政策富農。
規模富農。農村需要發展規模農業,在同樣的情況下,規模越大,農業成本越低,而收入會更高。可通過組織合作社、協會的方式實現農業產業化,提高生產效率。
科技富農。“一號文件”提出,解決農業發展問題要依靠科技。通過科技的發展提高農民的勞動生產力,資源生產力,也提高整個經濟效益。創新和研究是源頭,要特別強調農業科技創新的公共性、基礎性、社會性。在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主要分為三大類:一是生物技術,良種與生物技術密切相關,通過現代生物技術更好地促進優良品種、高產高效的優質品種研發。二是資源技術,更好地利用土地、水、化肥、農藥資源。三是工程與裝備技術。
政策富農。首先,國家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其次,政府通過公共服務幫助農民增產增收。譬如科技推廣、農民培訓、市場信息等。最后,對農產品價格進行保護。通過政策支持給農民信心,同時對價格提供一定的指導。
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常務理事、農資局局長、中國農資流通協會常務副會長 楊建平:
改革創新 提升為農服務水平
隨著我國種植業結構的不斷調整,農業精細化作業的發展對農業生產資料的要求也越來越細分化、高端化,企業針對農業生產需求研發的專用肥、專用藥、專用工具等層出不窮。實踐表明,農資品種的多樣化、新型化、專用化將逐漸替代過去的那種“一藥治百病”的粗放式農資產品格局。與此同時,當前農村的種植規模由于土地流轉的不斷推進而逐步擴大,然而從事農業生產的主要勞動力正在轉向老人和婦女,這些新變化必然要求農資產業隨之而變。所以,今年“一號文件”把新型肥藥特別提出,就是要加大農資產業的科技含量和利用效率。
在此背景之下,要求農資流通行業要在為農服務中,發現新需求、提供新服務,把為農服務提升到新水平。特別是銷售終端的營業網點,要加強從業人員的培訓,掌握新型肥藥的技術要點,給農民以科學指導。同時,努力推行“技物結合”,使肥料、農藥、農機具這些農業生產資料和農業新技術結合起來,發揮出更大的效率。
今年“一號文件”還特別強調流通效率,對于農資流通行業而言,就必須要在物流的快捷方便上,在銷售和服務的結合上,加大改革力度,用現代的、高效的流通服務方式,確保農資供應的數量、質量、價格,使農資成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堅強后盾。
中國農資流通協會今年將圍繞“一號文件”重點抓兩項工作:一是積極推進農資流通企業尤其是有實力、有信譽、有積極性的大型流通企業,參與測土配方施肥工作。二是與中國科學院合作推進農資質量追溯體系建設,以技術力量為支撐,打擊假冒偽劣,凈化農資市場,切實保護農民利益。
中國磷肥工業協會理事長 武希彥:
節水農業發展任重道遠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到依靠科技創新驅動,引領支撐現代農業建設。重點突出了農業科技創新,特別是在新型肥藥上給出明確要求。近些年來,我國的化肥市場出現了一批施用效果顯著的新型功能性肥料,創新力度有利于中國農業的發展,但是我們不得不看到目前市場上也存在很多質量和施用效果參差不齊的新型功能性肥料,一些企業和產品不乏有炒作概念的嫌疑。因此,我們在創新的同時,也需要進行實事求是的冷思考,農業科技創新不等于換個概念和包裝變相營銷,最重要的還是要倡導農民科學施肥,提高農業效率,這才是第一位的。
此外,還有針對南方局部地區水資源不足,北方大面積嚴重缺水的現狀,促進中國節水農業的發展,與設施農業整體相結合,配合全水溶性專業肥,解決中國農業缺水的實際現狀,實現水肥一體化。我認為中國在節水農業和設施農業方面應加大科技創新和投入力度,對中國的農業甚至對整個中國社會來說,都是任重道遠。
黑龍江省供銷社黨組副書記、監事會主任 張永埔:
企業和政府攜手共同推進農業科技
過去的“一號文件”都是通過從生產關系方面來解決農業問題,這次的“一號文件”主要是從生產力的角度去研究農業問題,這可能是做好“三農”工作的根本出路。“一號文件”的出臺是擺在供銷社和農資企業面前的新課題,我認為,農資企業都有必要去好好學習、領會“一號文件”的核心要點,同時,通過學習、領會,企業也應按照“一號文件”精神做出調整,包括調整經營方向、調整服務思路以及調整經營結構。
對農資行業而言,我認為主要是要通過學習和貫徹“一號文件”來思考如何推動農資企業和農資商品提檔升級、提高商品質量、減少污染、降低成本、研發新品種、提高化肥利用率、增加科技含量。同時大力創新農資科技服務,全面加大測土施肥力度。黑龍江倍豐集團今年的計劃就是繼續加大農業科技的服務力度,加大對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投入。今年倍豐集團的配方施肥將要達到200萬畝,幾乎占到黑龍江省耕地面積的1%,計劃生產科技配方肥6萬噸。同時繼續加強專業農化服務的力量隊伍建設,通過一系列的服務創新、技術推廣,來提高農業科技服務在糧食生產中的貢獻率。
實際上,上述的這些工作倍豐集團這些年一直在做,“一號文件”的出臺可以說給供銷社、對農資企業提出了新課題,既是行業任務,也是政府期待,需要企業和政府共同推進。對于農資企業來說,要從商品競爭轉向服務競爭,從價格競爭轉向科技競爭,從商品服務轉向以技術服務為主導的綜合性服務。這樣才能在未來的大農業當中發揮農資科技的作用,才能得到農民和政府的認可。我相信,農資行業加強科技隊伍建設,給農民提供更加完善的科技服務是有基礎、有條件的,也是一定能夠做好的。
農業部全國農技推廣服務中心土壤肥料技術處副處長 楊 帆:
創新方法,提高農業技術推廣到位率
今年“一號文件”重點關注的是農業科技,具體到農技推廣土肥工作的方法和思路上有幾方面影響:
首先,“一號文件”中提出要構建適應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發展要求的技術體系,要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從這一點來說,實際上我們目前的工作也是朝這一方向努力的,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開展測土配方施肥、提升土壤有機質項目,這些都是圍繞發展高效、優質生態農業來開展的。秸桿還田、鼓勵農民施用有機肥不僅能夠培肥地力、改良土壤,同時還能減少進而杜決秸桿焚燒,有機肥商品化可解決畜禽糞便處理問題,有效地保護環境。測土配方施肥的目的也是實現精準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減少資源浪費。
其次,“一號文件”中提出要強化基層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這從我們的角度來理解,國家可能會加大對基層農技推廣工作的支持力度。因為現在的農技推廣工作,尤其是到了基層,由于經費沒有保障,很多地方呈現出我們常說的“網破、線斷、人散”的狀態。而根據一號文件的提法,可能也會在這一方面給予支持和幫助,讓基層農技人員安心地給農民提供公益性服務 。
此外,國家提出要農業科技創新,我認為一方面是想建立一個用科技進步來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體系;另一方面,對于土肥系統來說,我感覺比創新更緊迫的是將當前的一些好產品、好技術推廣到位。就拿測土配方項目來說,通常農戶更多地關注測土的結果,卻忽視了項目里很大一部分內涵是配方的合理應用,我們在給農民提供測土配方卡的時候,不僅會告訴他們氮、磷、鉀肥的施用量和施用比例,還會根據不同種植作物告訴農戶何時施、怎么施,基肥施多少、追肥施多少,是穴施還是條施,這些都會在測土配方卡上明確顯示。但即便如此,在實際推廣過程中,要想真正將技術推廣到位還有一定難度。所以,我認為在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中更需要創新思維,創新方法,把基礎性工作做好做扎實,在提高好技術、好產品的推廣到位率方面有所突破。
山東金正大生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 陳宏坤:
新型肥料再次迎來發展新機遇
今年的“一號文件”鎖定“農業科技”。“一號文件”中強調要依靠科技創新驅動,引領支撐現代農業建設,要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為首要任務,把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勞動生產率作為主要目標,把增產增效并重、良種良法配套等作為基本要求。毫無疑問,技術創新型肥料將在行業發展中迎來“科技發展”的新機遇。
新型肥料解決環境難題大有可為。“一號文件”中要求:“搞好生態建設。推進農業清潔生產,引導農民合理使用化肥農藥,加強農村沼氣工程和小水電代燃料生態保護工程建設,加快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和農村污水、垃圾處理,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緩控釋肥等新型肥料作為近年來科技創新產品,能有效提高肥料利用率,具有節能、高效、生態、環保等優勢,被稱為“21世紀高科技環保肥料”,正擔此重任。
近年來,我國緩控釋肥等新型肥料得到了快速發展。但目前相對于我國整體化肥行業而言,緩控釋肥產業規模仍然偏小,不足市場1%,緩控釋肥推廣任重艱巨。為此,我們呼吁,國家對于緩控釋肥推廣應從政策上給予財政補貼,以公益性行業專項、施肥補貼、生態補償等形式直接爭取多方支持。如當前,我國每年投入巨資用于太湖、巢湖以及長江、黃河流域水源污染治理。如果國家能拿出部分資金用于補貼農民購買緩控釋肥,可從源頭上解決資源消耗和過度施肥導致的農業面源污染問題。
我國肥料利用率偏低,不合理施用是一個主要原因。好肥料關鍵還要有好的施肥方式。為積極倡導農業部重點推廣的肥料深施技術,自2009年以來,金正大將緩控釋肥技術與農業機械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全國范圍內推廣緩控釋肥“種肥同播”技術。這是一項新技術,以玉米為例,利用緩控釋肥“種肥同播”技術,直接將種子、緩控釋肥一起施下去,且省去后期追肥。我們經過實地推廣測算,這種施肥技術每畝可為農民節約100元左右種植成本。
“一號文件”中強調:“加快農業機械化。積極推廣精量播種、化肥深施、保護性耕作等技術。”為此建議,將“種肥同播”機械列入到農機補貼專項中,讓農民直接受益。
通過解讀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我們認為,肥料生產企業在農業科技推廣過程不再是單邊力量,企業、政府、技術推廣部門、研究機構將形成多方合力,共同縮短農業科技的“最后一公里”,共同推動我國農業科技創新。
江蘇華昌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閔凡國:
一號文件將推動生產企業的發展
中央“一號文件”自2004年起,連續9年鎖定農業。2012年的一號文件鎖定“農業科技”。這對我們化肥生產企業來說是一大利好消息,國家在農業投入、豐收穩產上一定會加大支持力度,化肥生產企業受政策的影響也會迎來一個更好的發展機會。具體到江蘇華昌化工,我們首先一定會保證化肥的穩定供應。第二,因為華昌化工是化肥生產企業,一定會立足生產。根據不同地區,不同作物的需求,生產出適合當地作物的肥料。第三,做好農化服務,結合現有施肥技術,根據不同地區勞動力的實際情況,指導農民科學用肥。第四,華昌化工會進一步提高生產技術,做好環保工作。
。。。。。。
來源:節選中國農資第5版 作者:張弛、陰建鋒、張番、汪洋、張濤、張高科、崔海濤、鄭敏 日期:2012年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