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上游核心資源打造全產業鏈競爭優勢
——金正大59.6億元建磷資源循環產業園解讀
本報記者寧啟文 日前,我國最大的緩控釋肥供應商——金正大公司南下貴州,斥資59.6億元建設磷資源循環產業園項目,此舉引起了業界關注。
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企業的競爭僅局限于某種產品或某個環節,難以取勝。提升產業價值鏈資源整合能力,才能提高企業的整體競爭優勢,這是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勝出的一大法寶。金正大進入磷資源循環產業,公司縱深一體化發展格局漸趨形成,公司勢必將獲得產品競爭與產業鏈競爭的雙重優勢。
增產品、降成本,搶占產品競爭先機
金正大與貴州省甕安縣簽訂的磷資源循環經濟產業園項目合作協議顯示,一期項目投資預估約36億元,項目開工后3年內建成。二期項目投資預估約23.6億元,待一期工程投產后視資源配套、交通設施情況安排建設進度,預計開工后兩年內建成。
根據協議,金正大初步規劃項目建設規模為60萬噸/年磷酸一銨、60萬噸/年磷酸二銨、40萬噸/年磷酸二氫鈣、60萬噸/年硝基復合肥、20萬噸/年磷酸二氫鉀及其他磷化工產品的生產能力。
此前,金正大一直以復合肥、緩控釋肥等新型肥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為主。其技術創新路線與模式,成為整個化肥行業發展的標桿。尤其在緩控釋肥領域,金正大先后參與起草了行業標準與國家標準,主持了“十一五”、“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建立了國家緩控釋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牽頭發起成立了全國緩控釋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促進了我國化肥行業的轉型升級。
雖然憑借領先的技術、特色化的服務推動了金正大的快速發展,使其成為復合肥、緩控釋肥行業的龍頭企業,但由于復合肥行業屬于肥料的二次加工,復合肥的生產以上游的氮、磷、鉀等單質肥料作為主要原材料,占據了生產成本的80%以上。目前金正大生產產品所需的原材料仍全部依賴于外購,原材料已成為制約公司進一步發展的最大瓶頸。
為此,自2010年上市以來,金正大借助資本市場提供的強大融資平臺,開始實施向上游資源、下游渠道進行整合。根據公司的戰略選擇,公司在實施向上游整合戰略過程中,優先考慮磷資源的開發利用。
據甕安縣縣長謝曉東介紹,甕安是一個礦產資源富集大縣,目前已發現的礦藏主要有磷、煤、鐵等20余種。其中磷礦、煤礦是甕安的優勢礦產,現已探明的磷礦藏量達10億噸以上、煤礦藏量達10.64億噸,不僅資源儲量大,而且資源組合條件良好,是貴州唯一一個磷、煤資源形成優勢組合的縣。當前,甕安縣磷化工產業初具規模,具有發展磷化工和精細化工的潛力和后發優勢,這為發展新型磷化工產業創造條件,也為金正大這樣實力雄厚的企業創造了條件。
擴布局、涉上游,掌控產業鏈競爭優勢
從肥料的二次加工到進軍磷資源,金正大在其產業鏈的整合過程中,充分體現了戰略對于一個企業的重要性。
目前復合肥行業正進入一個高成本、高價位的時期,行業形勢不容樂觀,產業整合勢在必行。經過激烈的市場競爭,缺乏原料優勢、運營成本高的復合肥企業競爭力不斷降低。據公司董事長秘書陳宏坤介紹,金正大通過進軍磷化工產業,有利于其控制上游資源,完善產業鏈,可降低公司原材料的對外依賴,同時可減少運輸半徑,降低高額的運輸成本,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將使其在行業內獲得領先的成本優勢,從而大大增強企業的抗風險能力,提升公司的競爭力,從戰略上解決公司的“最后一公里”問題,實現“資源有依靠、技術有優勢、服務有特色”的縱深一體化戰略。
據了解,未來幾年,金正大將通過貴州項目,輻射廣東、廣西、四川、云南、重慶等地,使西南地區成為公司生產、銷售網絡的又一重點區域。
當前,在全球化的產業鏈條上,位于中游的生產企業往往因為缺失定價權而長期受制于上游企業、受制于外部環境,由此導致的直接后果是,經濟局勢一有風吹草動,中游企業就要承受放大數倍的壓力。具體到化肥行業,未來的競爭領域也正由單一的化肥生產向產業鏈上下游環節延伸,單一品種生產模式越來越難以生存,越來越多的化肥生產企業向產品差異化方面發展。
分析人士認為,上游的進入壁壘和集中度會越來越高,掌握資源、擁有定價權的上市公司的地位也會隨之提高。金正大通過向上游核心環節跋涉,不僅豐富了產品線,延伸了產業鏈,而且在一場以獲取定價權為目的的產業鏈二次革命中搶占了先機。
隨著磷資源循環經濟產業園項目的實施,金正大產業鏈也將不斷得到延伸,公司將逐漸由單純的二次加工型企業轉變成具有資源優勢的一體化綜合化工企業。
來源:農民日報第2版 作者:寧啟文 日期:2011年08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