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國家緩控釋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辦的“第四屆國際緩控釋肥產業發展高層論壇”于2011年5月15日在北京召開。論壇上,化肥污染環境成為矚目的焦點。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院長張福鎖指出,我國存在嚴重的化肥使用過度的情況,氮污染已成生命隱形殺手。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我國用占世界9%的土地養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糧食安全對于我國來說有個特殊的戰略意義。作為農作物的糧食,化肥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已達40%左右。可以說,如果沒有化肥的使用,我國農業無法養活13億中國人。
但據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院長張福鎖教授多年的調查數據顯示,我國存在嚴重的化肥使用過度的現象。從1980年至2008年,糧食產量擴大了1.5倍,耕地面積不斷減少,但化肥消費量卻增加了3倍以上。
2010年我國土地總用肥量高達5000多萬噸。果樹、蔬菜、小麥、玉米、水稻均存在過量使用化肥的情況。其中,大棚蔬菜大部分超量嚴重。“過量的使用化肥使得氮污染成為地球生命的隱形殺手。”張福鎖指出,我國氮肥利用率為27.5%左右,不及發達國家的一半。2010年我國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顯示,農業源總氮占排放總量57.2%。肥料過度施用,尤其是氮肥過度施用已經成為污染的主兇。
根據歐洲一份調查數據顯示,歐洲大氣中的氮污染使得歐洲人均壽命減少6個月。而中國大氣中的氮含量已高達歐洲的5倍以上。而大氣的氮主要來自農業上的過度使用。
糧食的增產與環境的安全是一對難以兩全的矛盾。與會專家認為,解決當前化肥污染的唯一出路在于同時實現產和肥料增效。
不過,目前除了科技部、農業部和工信部在聯手推廣新型肥料——緩控釋肥外,辦法似乎并不多。而且,緩控釋肥的價格較高,農民缺乏對于這種新型肥料的認知。
農業部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主任夏敬源指出,我國現行的緩控釋肥推廣模式還存在產品、技術、管理、認識和政策支持等不到位的現象,政府在產業發展、科技創新、金融支持、財政補貼、減免稅等相關政策還不完善。
作為全國最大的緩控釋肥制造商,金正大(002470)董事長萬連步介紹道,當前,我國每年投入巨資用于太湖、巢湖以及長江、黃河流域水源污染治理。如果國家能拿出部分資金用于補貼農民購買緩控釋肥,可從源頭上解決資源消耗和過度施肥導致的農業面源污染問題。
美國農業部研究中心主任ALVA表示,中國可以借鑒美國緩控釋肥推廣經驗,以生態補償金的形式鼓勵農民使用緩釋肥,從而保護水體環境。他介紹說,美國農業部自2009起,對使用緩控釋肥的用戶給予補貼,補貼標準為每公頃30-55美元,每個農戶每年補貼不超過4萬美元,5年不超過20萬美元,此舉促進了美國農民購買和使用緩控釋肥的積極性,加快了緩控釋肥在美國的推廣應用,為減少農業面源污染、保護水體環境發揮了積極作用。
來源:經濟觀察報 作者:種昂 日期:2011-05-16
轉載:騰訊網、金融界、金光農業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