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緩控釋肥發展報告
新興技術助推化肥產業跨入新時代
緩控釋肥成為農業部今年主推技術 金正大領跑新型肥料發展

2011年全國緩控釋肥推廣工作會議現場
經過十余年的持續努力,山東金正大生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稱“金正大”)利用系列新興技術,研發生產的增產增收、環保節能、生態高效的緩控釋肥,將引領化肥這一傳統行業跨入符合轉方式、調結構時代要求的發展新軌道。一個重要的信號,就是今年農業部首次將緩控釋肥納入我國農業主推技術,同時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將金正大緩控釋肥示范推廣擴大到23個省區市。
傳統產業中的新興技術
金正大的主業是化肥,因此不少人把該企業當做傳統企業看待。公司董事會秘書、副總經理陳宏坤認為,這是市場對金正大的誤解,他堅信金正大依靠新興技術研發生產的緩控釋肥這一產業在中國剛剛起步,發展空間巨大。
十余年來,金正大聯合山東農業大學、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科院等40余所科研院校,并聘請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等兩院院士為科技顧問,共同致力于緩控釋肥等新型肥料的研發、生產、推廣與應用。緩控釋肥的應用,有效緩解了傳統化肥嚴重流失、污染環境、耗能高、浪費資源等系列難題。并在應用中首推緩控釋肥“種肥同播”技術。
這些新興技術使得金正大在肥料行業一路領先:先后主持了“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和緩控釋肥行業標準與國家標準,成立了國家緩控釋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并發起成立了全國緩控釋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由此,金正大不僅占領了行業發展的制高點,促進了我國化肥行業的轉型升級,更通過配合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在全國范圍內示范推廣緩控釋肥,大大促進了緩控釋肥在我國的推廣應用。僅2010年,金正大共產銷各類肥料201.16萬噸,實現銷售收入54.78億元,利潤3.12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了31.7%、32%和46.5%,緩控釋肥與復合肥產銷量均位居全國第一,成為行業發展的標桿。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三年來的示范推廣結果顯示,緩控釋肥在節肥、增產、增效等方面效果十分顯著。與農民習慣施肥相比,緩控釋肥在所有作物上全部增產,平均增幅達10%,最高達到40%以上;經濟效益也得到顯著提高,平均每畝增收達120元。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統計結果同時顯示,針對全國20省區市的大田作物以及不同種類的經濟作物實驗證明,與農民習慣施肥相比,施用按測土配方生產的金正大緩控釋肥料增產增收效果顯著。此外,金正大緩控釋肥能有效改善作物的生物學性狀、降低勞動強度、減少施肥對環境的污染。
這一結論,意味著緩控釋肥技術作為一套科學有效的施肥體系,對于我國農業發展意義深遠。
緩控釋肥推廣搭上國家快車
“十一五”期間,我國緩控釋肥技術不僅納入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而且農業主管部門更是積極推動緩控釋肥的推廣應用。自2008年以來,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連續發文,要求各地結合測土配方施肥工作,全面開展金正大緩控釋肥的示范推廣工作。目前,示范推廣范圍已從2008年的5個省的6種作物擴大至2011年的23個省區市的25種作物。
今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十二五”期間,國家再次將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和重大任務。由于市場占有率不足,產業規模仍然偏小,為了加強產業政策導向功能,加快化肥行業的轉型升級,促進緩控釋肥在我國的大發展,化肥工業“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未來將重點發展緩控釋肥、高效復合肥等高端產品。同時國家再次將緩控釋肥列為“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同時將緩控釋肥列入重點發展的高新技術產品,并在財稅政策上給予大力支持。
今年3月2日,農業部首次將緩控釋肥作為主推技術,號召各地結合全國農技推廣示范縣建設,組織專家、技術指導員,在關鍵農時、關鍵技術生產環節集中開展緩控釋肥技術的示范展示和培訓,指導科技示范戶推廣應用。與此同時,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又在臨沂召開“2011年全國緩控釋肥推廣工作會議”,重點部署在全國23個省區市的示范推廣工作,緩控釋肥產業發展業已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此舉意味著我國緩控釋肥產業發展將駛入快車道,迎來跨越式發展新時期。
在“2011年全國緩控釋肥推廣工作會議”上,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主任夏敬源指出,推廣緩控釋肥意義深遠。
一是大力示范推廣緩控釋肥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客觀要求。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現代農業,提出了高產、高效、優質、生態、安全5個方面的要求。緩控釋肥符合發展現代農業的這些要求。
二是大力示范推廣緩控釋肥是發展現代農資的必然要求。現代農業發展的理念是現代農資,而不是傳統農資。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要由資源消耗型,轉變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很顯然,要實現這一目標,最重要的就是發展現代農資。中國的農資,對中國農業的貢獻很大。但化肥、農藥、水,利用率一般只有30%左右。緩控釋肥很好地解決了化肥利用率低的難題。
三是大力推廣緩控釋肥是發展新型農業技術的迫切需要。新世紀的第二個十年,我們的農業、農村、農民將發生很大的變化。農業現代化必須走生產規模化、生產多元化、營銷產業化、服務專業化、技術新型化之路。
夏主任表示,緩控釋肥非常適合當前農業發展的需要。一方面,它是一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好產品,好就好在它是新技術,好就好在它是精簡、高效的,非常適合當前農業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它是個好成果,既是先進的又是適用的。
金正大領航新興肥料產業
正確的方向使緩控釋肥發展邁上了跨越式發展的快車道,而金正大緩控釋肥研發與推廣應用的創新模式使企業成為該行業的領軍者。
在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指導下,金正大啟動的“農化服務萬里行”活動,標志著公司在農化服務上開始全面出擊,充分體現出金正大“服務領先”的理念。
在“農化服務萬里行”活動中,金正大公司將在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的協調與指導下,在各省土肥站的密切配合下,依托國家緩控釋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技術力量,在全國成立500個農化服務隊,并在原有配備500臺農化服務車的基礎上,再投資配備1萬臺種肥同播機,結合測土配方施肥,為全國各地的廣大農民朋友提供“種肥同播”服務,普及推廣緩控釋肥“種肥同播”技術。
緩控釋肥“種肥同播”技術是一項施肥新技術,即在作物播種時一次性將緩控釋肥施下去,以此解決農民對作物需肥用量把握不準的問題,同時又省工省時省力。
作為在終端服務領域中推出的全國性大型農化服務活動,“農化服務萬里行”活動成為金正大向服務型企業轉型的重要標志。在未來的活動中,金正大還將以23個省區市的緩控釋肥示范推廣為契機,以各種創新形式為農民朋友提供貼心的點對點的零距離服務。
金正大不斷創新形式開展農化服務,也將進一步促進我國緩控釋肥產業的發展。
“農化服務萬里行”是目前我國行業發展史上規模最大、服務最全的農化服務活動,其覆蓋地域之廣、受益農民之多,在我國化肥行業農化服務活動中,均屬罕見。
在此活動中,金正大農化服務模式主要包括縣鄉服務網絡建設大提速、服務方式創新以及服務內容和標準升級三個方面。
一是縣鄉服務網絡建設大提速。利用各省農技部門遍及縣鄉的網絡與技術優勢和金正大農化服務隊人才優勢,結合各省開展的緩控釋肥示范推廣,廣泛建立示范村、示范戶、示范田,開展測土配方工作,并由此建立起輻射全國的土壤數據庫,進而建立起各地農戶檔案,為廣大農民朋友生產專用緩控釋肥提供數據支持。二是服務方式創新。在農化服務隊主動服務的同時,金正大還將打造行業領先的綜合農化服務平臺,為廣大農民朋友提供專家在線互動咨詢、電話咨詢等服務。三是服務內容和服務標準升級。通過為農民朋友提供免費測土、種肥同播、現場指導等服務,同時通過召開現場觀摩會、培訓講座以及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等,打造出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全新農化服務模式,實現行業服務滿意度第一的目標。
“農化服務萬里行”體現了金正大“技術先導、服務領先”的核心經營戰略,標志著企業由傳統制造商向“制造+服務”轉型。而這種把服務營銷上升到戰略高度,始終圍繞一切為農民創造價值,堅信扎根于大地的口碑最具影響,通過打造全新的農化服務模式建設服務型企業,樹立行業服務新標桿,也必將使金正大成為世界級高端肥料供應商和受人尊重的農化服務商。
在緩控釋肥行業中,這些努力是首創,必將對我國緩控釋肥等新型肥料的發展帶來長遠的影響。(史佩升、黃慧陽)
緩控釋肥,十二五時期的朝陽產業
增產增效、節能環保、省時省力多重優勢成為市場新寵
增產增效、節能環保、省時省力等多項優點,不僅讓緩控釋肥成為國家重點推廣的技術,而且必將成為我國“十二五”期間的朝陽產業,進而推動我國肥料產業的升級。
發展緩控釋肥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有效途徑
化肥是農業持續發展的物質保證,是糧食增產的物質基礎。上世紀80年代,化肥的施用對我國糧食增產的貢獻率達50%,糧食總產與化肥用量同步增長,肥料的施用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糧食的生產。但到90年代初,在化肥投入直線增長的同時,糧食產量卻徘徊不前。據統計,1996—2008年間,我國化肥使用量增長了36.9%,而糧食總產量卻只增長了4.7%,不斷增加的化肥投入并沒有持續增加糧食產量(圖1)。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肥料利用率降低導致增產效應下降無疑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1978-2007年我國化肥施用量與糧食總產和單產變化趨勢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8)
2008年11月13日國家發改委公布的《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2008-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實現我國糧食產量不低于5400億公斤的目標,2009年4月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全國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2009-2020年)》,進一步提出,到2020年,我國糧食生產能力達到11000億斤以上,比現有產能增加1000億斤,糧食單產水平達到700斤。要實現上述目標,滿足未來我國人口增長對糧食的需求,在耕地面積逐漸減少和化肥增產效應降低的嚴峻現實條件下,必須提高肥料利用率,解決肥料增產效率低下的問題。因此,要提高化肥利用率,確保我國糧食安全,就必須改變我國“大量投肥”的傳統施肥模式,加速研究和推廣提高肥料利用率的緩控釋肥成為有效途徑。
大量試驗研究表明:緩控釋肥可提高肥料利用率10%—30%,以平均提高氮肥利用率22.8%計算(表1),2010年可減少化肥需求量722萬噸,2030年可減少化肥需求量921萬噸,緩控釋肥使用后可大幅度降低肥料使用量。
表1 等量緩控釋肥與普通速效肥料增產率及氮素利用率增加量對比

注:1.數據資料來源:《中國的化肥結構和發展預測》,中國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李家康、林葆、梁國慶。2.以提高氮肥利用率計算需求量
發展緩控釋肥是構建資源節約型社會的有效途徑
我國化肥利用率低是化肥引起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除作物吸收利用和土壤殘留外,約有50%以上的氮沒有被作物吸收而流失,引發了一系列環境及食品安全問題,如水體富營養化、土壤板結、溫室效應、農產品品質下降等。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研究顯示,每年我國有123.5萬噸氮通過地表水徑流到江河湖泊,49.4萬噸進入地下水,299萬噸進入大氣;長江、黃河和珠江每年輸出的溶解態無機氮達到97.5萬噸,其中90%來自農業,而氮肥占了50%。據估計,全國每年生產硝酸鹽超標的蔬菜已達60萬噸左右,直接影響人類健康和生活質量,影響了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此外,化肥生產和使用過程中二氧化碳和氮氧化合物排放是溫室氣體的來源之一,排放的氣體和粉塵嚴重影響空氣質量和人類健康。
研究表明,緩控釋肥可降低氮素淋失48%—65%,從而減輕了氮素淋失引起的地下水污染和地表水富營養化;可減少氮素揮發與排放59.3%—93.0%,進而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施肥造成的溫室效應。
表2 緩控釋肥提高肥料養分利用率對減少環境污染的作用 (單位:萬噸)

注:排放量根據表2中施用緩控釋肥前氮肥需求量乘以排放系數計算,減排量根據排放量與表2中施用緩控釋肥后氮肥需求量乘以排放系數之差計
發展緩控釋肥是構建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有效途徑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生產國和消費國,化肥年產量約占全球的30%,表觀消費量占全球的35%。近年來我國化肥利用率不斷下滑,目前已較歐美發達國家低40%左右,化肥使用浪費現象嚴重。而作為高耗能產業,化肥的浪費就等于能源浪費。2005年我國能源消耗總量為22.3億噸標準煤(中國統計年鑒,2006),其中化肥生產消耗的能源約為1億噸標準煤,占全國能源消耗的5%左右。2009年我國農用氮肥消費量2800萬噸(折純),如果以緩控釋肥代替傳統氮肥,可減少氮投入約700萬噸。相當于節約1350萬噸標準煤,28億立方米天然氣,82億度電。
我國高品位磷礦儲存量約為11億噸,已經被國土資源部列入2010年之后緊缺的資源。面對日益緊張的能源供需格局,國家“十二五”規劃中對石化行業提出了節能20%的發展目標,這對化肥行業是一個嚴峻的挑戰。按照噸化肥能耗2.27噸標準煤、噸磷肥消耗2.53噸磷(P2O5)礦計算,在化肥自給率100%的情形下,2010年生產磷肥所需的磷礦消耗量為3218.2萬噸,生產化肥標準煤消耗15835.7萬噸,施用緩控釋肥后可節約磷礦321.8萬噸,節約標準煤1583.6萬噸。目前緩控釋氮肥的利用率比速效肥要高10%—30%,所以大力發展緩控釋肥產業也與落實我國節約能源資源的基本國策息息相關,有利于促進資源節約型社會的構建。
發展緩控釋肥是發展低碳農業的有效途徑
大量研究表明,緩控釋肥施用可有效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如果以緩控釋肥代替傳統氮肥,2009年可節約700萬噸氮,緩控釋肥應用可減少氧化亞氮排放約7萬噸,折合二氧化碳排放約0.2億噸,因此,發展緩控釋肥是我國實現低碳農業的有效途徑。

施用緩控釋肥的玉米喜獲豐收

河北小麥試驗示范田
發展緩控釋肥產業有利于促進新農村建設
化肥是農業生產中投入最大的一項,占40%—50%。目前農民每年用于購買化肥的資金約3000億元;同時,由于普通肥料利用率低,在作物生長期內需要追肥1—3次,增加了勞動力成本。緩控釋肥為解決這一問題提出了新的思路:首先,大量的試驗示范表明,緩控釋肥和普通肥料相比,等量施肥條件下,緩控釋肥可實現作物增產10%—25%,節氮30%—50%的情況下不減產,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水稻上試驗表明,在等氮量條件下,使用緩控釋肥增產幅度在12%—15%左右,在30%氮用量條件下仍能保持穩產或取得10%左右的增產效果。其次,緩控釋肥能夠實現作物生長期內一次施肥無需追肥,節約勞動成本,以農民每工50元/天計,每畝可節省30—50元。第三,由于緩控釋肥能夠實現養分釋放與作物需求基本一致,減輕土壤環境惡化和減少作物根部病害,有利于提高農產品品質。第四,在保障同等有效養分投入的情況下,使用緩控釋肥可以節約近30%的化肥使用量。
發展緩控釋肥符合國家產業政策
近年來,國家非常重視緩控釋肥產業的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當前優先發展的高技術產業化重點領域指南(2007年度)》及《中國高新技術產品目錄》中把緩控釋肥列為重點發展和推廣產品。
200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中專門提出要“優化肥料結構,加快發展適合不同土壤、不同作物特點的專用肥、緩控釋肥”。
2008年2月起,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連續4年下達《關于做好緩控釋肥示范推廣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結合測土配方施肥工作,全面開展緩控釋肥的試驗、示范、推廣工作。今年更是將緩控釋肥的示范推廣擴大到全國23個省區市,基本覆蓋了我國糧食主產省的所有農作物。(高海波、張勇)
來源:大眾日報4版專題報道 日期:2011-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