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協作 融合共享
緩控釋肥行業發展探索出新路
□實習記者 唐可 記者 危麗瓊

5月28日,中國緩控釋肥十年發展峰會在京舉行。本次峰會匯聚了緩控釋肥行業相關的政府部門、專家學者、企業代表、種植大戶等。特別搶眼的是,金正大集團在會上與心連心、華魯恒升、湖北宜化、山西天澤煤化工、河北陽煤正元化工、江蘇雙多化工6家企業簽署了緩控釋肥聯合發展協議。此次簽約,金正大利用聯合發展促進自身轉型,為化肥企業的聯合發展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業內認為,此次簽約不僅標志著中國緩控釋肥行業探索出了全新的理念和思路、開啟了中國緩控釋肥行業發展的全新模式。同時,還對我國耕地質量、食品安全、生態安全等問題的解決會帶來信心與利好。
聯合協作讓企業更強
“當前,我們既面臨去傳統產能和‘化肥零增長’的嚴峻挑戰,又面臨以‘耕地質量提升’等為主要手段的高效生態農業建設的發展機遇,在“互聯網+”的時代,生態農業的背景下,化肥行業要想走出發展困境、實現轉型升級,唯有樹立聯合協作、融合共享的發展理念,通過優勢互補、抱團聯合發展,才能做強做大,實現可持續發展?;谶@樣的理念,金正大將充分利用技術創新成果,努力通過輸出技術、品牌、服務、資本,致力于與上下游及同行業廣泛開展聯合協作?!苯鹫蠹瘓F董事長萬連步深有感觸地說。
萬連步表示,未來10年,將是我國經濟深度調整、行業快速整合的10年,也將是化肥行業持續創新、新型肥料高速發展的10年,更是行業聯合協作、融合發展的10年?;谶@樣的認識,金正大將秉承聯合協作、融合發展的理念,堅持走政產學研聯合發展的道路,攜手與上下游同行企業聯合發展、做強做大。在緩控釋肥方面,將利用國家緩控釋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研發平臺輸出緩控釋肥技術,通過與上下游同行企業聯合開發、生產以及渠道合作,持續推動緩控釋肥產業的發展,進一步提升我國緩控釋肥產業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競爭力。同時,利用以色列研發中心輸出灌溉施肥系列技術,通過聯合生產、銷售水溶肥、液體肥系列產品,推廣以色列水肥一體化及以色列現代農業技術,推動我國高效節水農業的發展;利用金正大收購德國康樸公司后掌握的世界領先的特種肥料生產技術,通過聯合生產、銷售世界領先的特種肥料產品,促進行業轉型升級。這不僅會推動金正大轉型發展,也會為化肥企業的聯合發展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與金正大簽約的其他企業代表也認為,企業只有聯合協作才能更好、更快地發展。山東華魯恒升副總經理張新生在接受中國化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作為企業,響應政府提出化肥零增長的政策,同時為農民提供農化解決方案是化肥企業的使命。聯合發展有助于各個企業一同將實驗室中的技術帶到田間地頭。
河北陽煤正元副總經理王衛軍認為,傳統化肥的發展已經走到了瓶頸期。農業部提出的化肥零增長的目標讓企業認識到要依靠以緩控釋肥為代表的新型肥料,只有企業積極地響應政策才能使行業更加健康地發展。
化肥企業愿尋求聯合
當下,化肥企業依靠自己打天下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各個企業有自己的長處,同時也必定有自己的短處。企業間要通過“優勢互補、互通有無”的方式進行發展。只有這樣,才能讓企業更加強大,更快地實現可持續發展。金正大與其他企業簽署的聯合發展協議,正是基于這樣的理念。
張新生認為,聯合發展有利于各個企業間進行技術分工和協作。對于生產能力不強的企業來說,這次的聯合發展可以提升產品的質量,提高雙方企業的利益。
“作為氮肥企業,很愿意邁出聯合發展這一步?!鄙轿魈鞚擅夯じ笨偨浝砬f嚴武對記者說道。聯合發展將有助于肥料企業應對市場、提升企業抗風險能、降低綜合成本,這符合當前的市場發展規律。每個企業都存在自己的短板,埋頭走自己的路已經無法滿足企業自身的利益和當下市場的需求,企業間要學會“抱團取暖”。因此,此次聯合發展協議的簽署有利于企業雙方發揚長處,補齊短板,讓企業全面健康發展,實現雙贏。
心連心化肥首席執行官張慶金則認為,金正大的產品研發能力在行業中處于領先位置,這次的簽約意味著心連心與金正大正式建立起合作。雙方依托各自的優勢,開展全方位合作。在產品和技術合作方面,金正大可向心連心輸出緩控釋肥的生產技術。心連心負責緩控釋肥生產線的改造或者建設的具體實施,并負責生產管理和產品質量控制。在市場合作方面,金正大負責緩控釋肥產品的市場、品牌、渠道以及銷售團隊的建設和管理。心連心負責生產成本和質量控制,也可根據其戰略需求開展市場、品牌、渠道及銷售團隊等的建設。真正做到在技術上互通有無,在銷售上強強聯合。
大聯合大發展成大勢所趨
企業間的聯合發展可以相互促進,正是由于這種促進作用,行業才會走向更美好的未來。聯合發展不僅是方向、更是趨勢。緩控釋肥產業的未來是“大聯合、大發展”的未來,需要所有化肥企業的共同推動,尤其需要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諸如金正大這樣的領軍企業的帶領。
“當前由于糧食價格下跌導致農民收入下降,作為生產尿素的企業,已經感到銷售的壓力?!蓖跣l軍說道,“作為中期的發展方向,與金正大聯合發展是大勢所趨,聯合發展將有利于正元化工化解尿素的產能過剩。同時,金正大先進的研發技術和專業的銷售渠道也有助于正元化工今后的發展。”
河南心連心化肥有限公司董事長劉興旭則認為,緩控釋肥、高氮復合肥和增效尿素都是未來化肥市場的焦點,通過技術、市場、銷售渠道等多方面的合作,心連心將近一步提升生產效益和產品質量,這有助于企業應對農業新形勢下的市場變化。未來,心連心也將繼續尋找優質合作伙伴,促進企業的長遠發展。大聯合、大發展是化肥企業下一步的方向,更是化肥行業的發展趨勢。
張新生也表示,這次簽約的示范意義重大,聯合發展是階段性的趨勢。企業單獨發展已經成為了過去時,聯合發展不是面對現實無可奈何的作法,而是發展的方向和趨勢,未來企業還要在聯合發展的基礎上深度整合,加強行業的集中度。
緩控釋肥行業發展獲政策紅包
中國緩控釋肥十年發展峰會作為一次高規格的行業盛會,其傳遞的信息被認為是行業發展的“風向標”。本次峰會上,相關部門領導釋放的政策信號很明確,緩控釋肥作為一種典型的新型肥料,未來發展或將獲得更多的政策支持。
國務院參事室 劉志仁:
大力支持新型肥料發展和肥企“走出去”
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重視化肥的生產,國務院參事室過去很少做有關化肥方面的調研,但是近兩年我們多次開展了這個調研。通過調研我們感覺中國化肥行業面臨很多問題,同時我們也看到中國化肥產業蘊藏著很深的潛力,只要我們齊心協力,挖掘潛力,我相信中國的化肥產業還會有更大的發展。
我們今年是做了兩個專題調研,一是如何扶持新興肥料的政策,另一個是化肥企業如何“走出去”。如何把我們化肥化肥企業“走出去”納入到“一帶一路”這個戰略里面,推動化肥企業“走出去”,這也是我們化解產能的一個重要方面。
本次會議主題是“匠心十年 聚力向前”,加強化肥行業的凝聚力,是當前很重要的一項工作。衷心希望化肥行業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方面再接再厲,能夠成為改革創新的排頭兵,我們也期望今后要充分發揮領軍企業的引領作用,增強化肥企業的凝聚力。國務院參事室也將一如既往繼續關注化肥的生產和研發,我們多聽聽基層的意見,爭取制定更多的政策,來扶持新型肥料的發展,爭取更多的政策和資金來支持我們企業“走出去”。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 金涌教授:
科學施肥提高利用率
肥料特別是化肥是莊稼增產的物質基礎,但是化肥過度使用,使得化肥實際利用率不高,這樣既浪費資源和能源,污染了生態環境,還增加了農民負擔。因此必須提高肥料利用率。
關于科學施肥我們覺得:第一,現在繼續要做的就是精準施肥。作物的營養元素16種,不止氮磷鉀。除了大型的營養元素,單根據不同作物的不需求,根據土壤,根據生產周期,精準施肥。(不是很順)
第二,合理施肥。作物的增長周期需要什么我們就給什么,需要多少我們就給多少,這樣除了緩控釋肥之外,我們可以推動水肥一體化實現,通過滴灌使肥料的利用率大幅提升。 第三,有機肥和化肥聯合使用。
同時,發揮先進企業的領先示范作用,在緩控釋肥上離不開金正大等等優秀企業,我們要改變小農經濟這種經營模式,小農的經營模式的思想,去掉行政命令,真正的依靠市場經濟力量,依靠大企業的介入,政府的引導精準施肥、合理施肥,有機、無機肥的復合使用,使我們國家農業更安全,農民更增收,資源更有效利用。我們的農民就可以得到更大的收益,環境更優美,這一切都需要產學研聯合創新發展,綠色發展,共享發展。
工信部原材料工業司司長 周長益:
使用緩控釋肥 推動化肥負增長
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如何提高化肥的利用率,我們方方面面都在出主意、想辦法。我們提出了到2020年實現化肥負增長的目標。其中一個最大的依據就是發展新型肥。我們看到經過十年發展,我國成了緩控釋肥最大的生產國和消費國。把緩控釋肥跟復合肥混起來使用,可以大大的提高肥效。但目前我國緩控釋肥的產量僅僅占復合肥產量的6%,這個比例還是很低的。
關于怎樣擴大緩控釋肥的使用,我們提出來能不能考慮把復合肥的標準修訂一下,要求在復合肥里面必須摻混20%的緩控釋肥,從根本上來解決這個問題。提高的標準,有什么問題咱們一塊來商量,解決什么問題。我想要把它作為我們今年的一項重點工作來研究。如果這個標準改了,對促進緩控釋肥的利用和生產都是非常好的一個推進。緩控釋肥的使用肯定能夠讓化肥2020年實現負增長,起到推動作用。
工信部去年發布了《關于推進化肥行業轉型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新型肥料到2020年要從10%提高到30%。為實現這個目標,工信部對實施中國制造2025,推進傳統行業的改造升級,都把搞新型肥料作為一個重點的支持領域。所有的新型肥料,包括緩控釋肥,還有水溶肥、有機肥都是我們支持的重點。
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 何才文:
減少化肥用量主修四門課
從農業部來講,主要倡導四個方面來減少化肥使用,來達到零增長的目的。
第一,優化結構和減肥。優化結構主要優化作物種植結構,也就是減少化肥使用量比較大的作物的面積,包括玉米、蘋果、蔬菜等。另外,要優化肥料的內部的結構,也就是氮磷鉀配比的結構要優化,還有產品結構要優化,要有多品種,多種肥料的結構要配合起來,新型肥料作為一個重點。
第二,精準施肥的減肥。所謂精準施肥就是要通過機械的深施肥,用種肥同播等方式來達到精準施肥,來減少我們化肥的使用量。
第三,有機肥的替代化肥。要通過有機肥的大力推廣和中央財政的補貼,使有機肥的使用量逐漸的增加,替代部分的化肥,使化肥使用量進一步減少。
第四,通過新型經營主體示范推廣來減肥。目前全國新型經營主體化肥的使用量大概占40%,企業找準了新型經營主體,也就找準了肥料銷售的主渠道。抓住新型經營主體,也就抓住了今后的市場。通過新型經營主體來示范推廣新型肥料、新型技術。
科技部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主任 賈敬敦:
研發新品要注重三方面
研發新型產品的時候,我認為四個方面的內容必不可少。
第一,要繼續關注糧食產量。全球人口在增長,現在70多億,并且很快會到90億,食物的需求也在增加。保障農產品產量的穩步的增長,滿足需要是最重要的環節。
第二,要突出質量。不僅僅是肥料本身的品質、質量要提高,更重要的是要提升農產品的品質。
第三,必須有環保指標。肥料生產,一方面要努力地降低化石能源和礦物能源的消耗,一定要為溫室氣體的減排和控制貢獻力量。另一方面,在化肥使用的同時要保持土壤良好的性狀,科技部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也愿意跟相關部門合作共同研究一個新型品質的控制標準。另外,肥料產品要為成本的節約,成本的降低貢獻力量。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磷復肥工業協會理事長周竹葉:
四點發力促緩控釋肥推廣
從中國磷復肥工業協會的角度上來講,有4個措施來推動緩控釋肥的推廣。
第一,進一步宣傳提高認識。本次大會就是很好的形式,把各方面的專家都請來,大家一起座談、研究、探討。什么是緩控釋肥,緩控釋肥怎么界定,目前國際國內情況怎么樣,包括目前的應用狀況是什么,全部介紹一遍,可以讓社會有更好的了解。同時,更重要的是展示案例。緩控釋肥使用情況到底怎么樣,給大家反映看得見、摸得著的情況,使社會更多的了解,使農民從認知到認識,到整個的耕作方式的轉變。
第二,在技術進步方面要做更多的工作。特別是要從產品本身的設計方面,包括包膜材料、生物抑制劑等方面,在這些方面應該有一些新的研發和推進。生產過程當中技術的提高,還有應用技術。現在協會鼓勵行業當中的企業做產品還要加服務,“產品+服務”的模式要繼續推廣。生產企業也要考慮應用技術的研究開發,這樣更好的服務于農業。
第三,管理規范。管理規范的標準還要進一步的修改,評價體系和方法也有待完善。同時,作為協會來講,服務的功能必須要發揮。中國磷復肥工業協會成立了新型肥料專委會,以此為契機進一步加大服務力度,這種服務可以是進行行業技術的交流、服務推廣、溝通,也可以是國際國內的交流。另外,信息統計方面的數據還不充足。如何更好地分析行業的現狀,指出問題,找到方向,可能還有困難,這方面的工作還要進行更多的推進。
第四,呼吁全社會給予關注。政府從方方面面給予支持,因為這是一個新產業,需要精心的呵護和扶持。
匠心十年 聚力向前
——來自中國緩控釋肥十年發展峰會暨產業白皮書發布會的報道
5月28日,由中國磷復肥工業協會、緩控釋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國家緩控釋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的“中國緩控釋肥十年發展峰會暨產業白皮書發布會”在北京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化肥行業專家、企業代表及種植大戶代表近400人齊聚京城,共襄盛會。
十年,承載的是我國緩控釋肥產業從小到大的艱辛。十年,承載的是我國緩控釋肥技術從弱到強的歷程。十年,承載的是緩控釋肥進入尋常百姓家的欣喜。十年,承載的是我國投身緩控釋肥事業人們夜以繼日的堅守。緩控釋肥發展的十年,是匠心獨運的十年,匠心代表一種精益求精的追求,更代表一種執著篤定的情懷。
植根“三農”
“小產品”崛起成“大產業”
經過十年的歷程,我國緩控釋肥的產業化規模迅速擴大。在這期間,緩控釋肥產銷量超過2100萬噸,累計推廣面積約5.25億畝,實現截支增收1100億元,有力支撐了“三農”事業的發展。
中國石油與化學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磷復肥工業協會理事長周竹葉表示,過去十年是我國緩控釋肥產業快速發展的十年。緩控釋肥的綠色、環保、高效等特點符合我國肥料行業結構調整的方向。這十年中,緩控釋肥被納入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綱要,并寫入一號文件,在有關部門的指導和支持下,還成立了國家緩控釋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有力地推動了行業的發展。
國家緩控釋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金正大集團董事長萬連步認為,在過去的十年里,全國緩控釋肥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地不斷發展、壯大。以金正大為例,從2006年第一條年產30萬噸緩控釋肥生產線投產至今,金正大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緩控釋肥生產基地,以及國家緩控釋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養分資源高效開發與綜合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等一批國家級高端研發平臺。先后與國內外50余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并在美國、德國、以色列建立了三個國外研發中心。十年里,金正大為中國緩控釋肥產業大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2009年,經國家科技部批復,金正大承擔建設了國家緩控釋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10年,經國家科技部批準,牽頭組建了緩控釋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影響、帶動了30多家科研院所、70多家企業進行緩控釋肥技術研發和產業建設,推動了緩控釋肥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快速發展,將緩控釋肥這一農民陌生的“小產品”變成了國家主推的“大產業”。
據介紹,截至2015年底,我國緩控釋肥產能已經達到了550萬噸,而2006年行業產能只有110萬噸。在這十年發展當中,涌現出一批優秀的生產企業。我國緩控釋肥料產能主要集中在華北地區。華北地區也是我們國家重要的農業大省集中地,山東、河南、河北等等,這些是重要的糧食產區,也是優秀復合肥企業的聚集地,其中以金正大、施可豐、魯西化工等企業為代表。
金正大一直不遺余力地推動著我國緩控釋肥的產業發展??萍疾恐袊r村技術開發中心主任賈敬敦十分感慨地說:“今天金正大用自己的奮斗見證了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緩控釋肥生產國,由小產品變成大產品,由小工廠變成了國際化的大企業,金正大用這十年走出了光輝的歷程?!?/p>
十年探索
“追趕者”搖身成“領跑者”
我國緩控釋肥研究始于上世紀70年代,經過了30余年的研究,尤其最近的十年,我國緩控釋肥的各項技術日趨成熟,完成了從“追趕者”到“領跑者”的轉變。
我國的緩控釋肥發展經過了產學研研究和產業化,產學研的結合是我們發展的特色。上個世紀60年代,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著手研究并推出了緩控釋肥,并且對緩控釋肥技術實行了封鎖。中國緩控釋肥的發展從90年代開始自主研究,十年來,我國的緩控釋肥產業從小到大,快速發展,多項技術被鑒定為國際領先水平。
緩控釋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山東農業大學教授張民表示,我國當前的緩控釋肥產業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備的生產系列。肥料類型幾乎包括了國際上所有的緩控釋肥種類:化學合成的緩釋氮肥,包括尿甲醛等;穩定性肥料包括消化抑制劑,還有復合的產品,包膜類的肥料;“我們有無機類的包膜,有聚合物包膜,有有機包膜,這些包括了世界上所有的緩控釋肥料的產品,在我們國家都已經實現了產業化。”張民如是說。
國家緩控釋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金正大集團副總裁陳宏坤表示,通過十年的發展,我國緩控釋肥從規模上來講,從中試車間規模達到百萬噸級規模,成為世界最大的緩控釋肥生產國。同時,建立起了國家級的創新平臺——國家緩控釋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取得了眾多的科技成果,并多次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獎。
據統計,省級以上的科技獎勵有29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獎4項,中國專利獎3項,省部級的科技進步獎勵19項,省級專利獎有3項。從2006年至今,我國緩控釋肥專利申請已經達到1287件,發明專利1130件,實用新型專利132件,外觀設計專利125件。值得一提的是,由我國制定的國際標準目前已經有4點,包括硫包衣尿素一般要求,硫包衣尿素分析方法,控釋肥料通用要求以及一項緩控釋肥國際標準研究。
風雨十載
“工匠”夜以繼日為創新
緩控釋肥走過風雨十年,經歷了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大變化。而這些,絕離不開化肥人夜以繼日的堅守。
張民表示,我們國家用9%的土地養活了全世界19%的人口。但是,化肥利用率卻比發達國家低很多,只有其一半。緩控釋肥可以提高化肥利用率,這正是當前中國所需要的。張民微笑著說:“有的時候為了一個試驗的成功,我們會夜以繼日的一直做,甚至一個月都堅持在實驗室里?!?/p>
徐秋明也認為,一路走來確實不易?!澳菚r候我們也碰到了很大的困難,查不到相關的專利、文獻,我們都是慢慢地摸索出來的。在做緩控釋肥項目第二年的時候,因為長時間的工作,我還得了一次心痙攣?!?徐秋明平淡地說道。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林葆表示,從2006年接觸緩控釋肥開始,每年都會堅持至少兩次下到田間地頭,這一做就是十年的光景。
金正大人在這十年中,亦始終奮戰在第一線。正因如此,賈敬敦說:“一批小人物用十年的奮斗成就了一批大人物,這是萬連步董事長及其他率領的團隊展示了我們企業科研院所在政府指導下的奮斗的一個更重要的成果,有了這樣一支隊伍,有了這樣一支團隊,有了這樣的帶頭人,我們就會迎來更加光輝的十年。這十年確實不容易,既是金正大的成就,也是我國肥料產業發展的光輝十年,為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經過十年的堅守,我國目前有30~50家單位一直在做緩控釋肥的科學研究,眾多緩控釋肥研究創新平臺也已經建設起來。其中包括國家緩控釋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鈣鎂磷復合肥技術中心和國家土肥資源高效利用工程實驗室3個國家級創新平臺,以及北京市緩控釋肥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的環境友好型肥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遼寧省新型肥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個省級創新平臺。
前人挖井,后人吃水,中國緩控釋肥產業十年的發展對產業來講是一個里程碑的階段。業內普遍認為,緩控釋肥在當前的基礎上,要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性能、提高生產效率、降低能耗等方面為重點,繼續推進緩控釋肥今后的發展。
偉大壯舉
“貴族”進入百姓家
中國人將緩控釋肥應用到大田,可以說是緩控釋肥產業的一大壯舉。與國外緩控釋肥主要用在園藝、草坪燈高端經濟作物不用,我國換控釋肥從研發開始就將產品主要定位在大田作物上。大田作物的定位讓緩控釋肥的輻射面積、推廣應用潛力更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隨之放大。
十年間,通過加強緩控釋肥的宣傳工作、創新緩控釋肥應用模式、提升農化服務水平,使產品在大田作物上得到大面積應用,讓緩控釋肥從當年的貴族產品走入到了尋常百姓的家中。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研究員徐秋明表示,緩控釋肥產業在過去的十年中發展非???,最大的貢獻就在于把緩控釋肥從貴族肥料變成了平民化肥料。農業部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首席專家高祥照也提到,國外緩控釋肥的出現因為成本高的特點,大多數都應用在花卉、園藝、高爾夫球場等經濟作物上。而在我國的緩控釋肥研究發展中,將緩控釋肥與其他肥料進行摻混,讓緩控釋肥的養分與作物的養分進行模擬,實現緩控釋肥的養分釋放與作物吸收能夠達到同步。這樣能夠順利的把緩控釋肥料推廣到大田,并且大幅度降低成本。目前我國緩控釋肥的應用已經超過300多萬噸,可以說是目前世界上緩控釋肥應用最大的國家之一。
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在本次峰會上,說起與緩控釋肥的情結,山東種糧大戶李之鎖十分激動,他說道:“緩控釋肥通過種肥同播技術省了很多勞動力,我們在自己家的玉米、小麥田上大面積的應用,既省了錢又省了力,老百姓們都夸好!”滕州市南沙河鎮的農民朱家富說:“用傳統肥料,不僅費力,收成還不好。緩控釋肥是新產品,種子化肥一起下,省工省力。我們家里4口人,包了5畝地,現在我自己一個人就能把活全部干完了。”
“種肥同播”可以說已經成了緩控釋肥的一個名片。金正大作為緩控釋肥標桿企業,功不可沒。2011年,在全國農技推廣服務中心的技術指導下,金正大創新緩控釋肥推廣方式,按照農機農藝結合原則,率先在行業內啟動緩控釋肥“種肥同播”技術。
據測算,“種肥同播”能提高肥料利用率10%~20%。金正大作為“種肥同播”技術的實踐者,已在全國累計推廣500萬畝,直接為農民創造經濟效益近10億元。
不僅如此,金正大集團還構建了“專家隊伍、專職農化隊伍、一線農化隊伍、縣級農技專家隊伍”四級服務人員體系,通過“新型肥料科技普及大講堂”、“萬村千鄉入戶工程”等活動,為農民傳播緩控釋肥知識和優勢,對農民開展推廣服務和培訓,真正地把緩控釋肥及技術送到了田間地頭。同時,金正大目前正在全國建設100加農化服務中心,致力于為農民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務。
“減肥”時代
順應供給側改革新需要
產品結構向高效化、專用化、功能化發展,是我國未來化肥行業實現結構轉型升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內容之一。緩控釋肥的綠色、環保、高效等功能完全符合我國化肥行業產品結構改革的方向。因此,提前布局緩控釋肥的化肥企業已經從中受益。
國務院參事室參事劉志仁表示,盡管這十年緩控釋肥在我國蓬勃發展,但是也必須清醒的認識到,如何解決加快研發的速度、調整產品的結構、理性健康的發展以助力我國化肥供給側改革,這些都是行業面臨的緊迫而重大的任務。
白皮書指出,我國緩控釋肥產業雖然發展迅速,產業化規模逐步擴大,但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諸多問題。當前,緩控釋肥由于價格、農民人制度等因素影響了其產品的推廣。在國際上,我國緩控釋肥的影響力和競爭力還很欠缺。同時,我國緩控釋肥市場較為混亂,真正具備生產資格或者能夠生產合格產品的企業為數不多,企業之間的工藝、質量參差不齊,影響了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基于此,白皮書就緩控釋肥未來的發展提出了5點建議。一是加大扶持力度,降低成本,促進緩控釋肥的推廣和應用。二是提升農化服務水平,提高農民對緩控釋肥產品的認知水平。三是鼓勵出口和海外投資,提高緩控釋肥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四是支持產業技術輻射,促進我國化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五是加大市場監管力度,促進緩控釋肥行業健康發展。
2016年6月1日,《國務院關于印發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通知》要求,切實加大保護力度,避免因過度施肥、濫用農藥等掠奪式農業生產方式造成土壤環境質量下降。毫無疑問,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緩控釋肥作為傳統基礎肥料的升級版,因其能很好地突破土壤板結、提高肥料利用率等優勢,迎來了更值得期待的發展空間。
緩控釋肥行業發展倡議書
各位同仁,我們是農業大國,化肥作用功不可沒,目前中國成為最大的化肥生產國和消費國。但國內部分地區過量不合理施肥引發資源、環境以及農產品安全等一系列問題,引起社會各個層面的關注,同時農業現代化的快速發展和城鎮化進程在不斷加快,對肥料產業發展提出更新、新更高的要求,緩控釋肥料節約、增效、省工、安全的特點順應農業發展的需求,已經成為最重要的新型肥料之一。緩控釋肥產業的發展對行業的技術進步,國家糧食安全,農業可持續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回顧緩控釋肥發展的歷程,我們經歷了不平凡的十年,十年匠心獨運,我們用工匠精神打造行業。中國緩控釋肥從小到大由弱到強。十年砥礪創新,緩控釋肥成為中國化肥行業創新發展的代表。十年波瀾壯闊,無數行業堅守者讓緩控釋肥走入千家萬戶,從認知到接受付出艱辛的努力。緩控釋肥發展的十年不斷提高肥效,降低成本、保護、增產豐收的十年。這是用事實展現高效、環保、節約的行業新現象,即順應現在行業發展需要,又代表行業未來發展方向。
今天我們又站在新的起點,2016正值“十三五”開局之年,化肥行業整體產能過剩,需求疲軟,需要調整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緩控釋肥如何謀劃下一個十年,需要全行業凝心聚力,找到方向,拿出行動。為此中國磷復肥工業協會和國家緩控釋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聯合向全行業發出鄭重行業。
一、不忘初心,堅守責任。全行業自覺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進一步加大緩控釋肥推廣應用的力度,特別是糧食作物上的大面積應用。在實現環境友好保障、糧食安全兩個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做出更大的貢獻。
二、持續創新,精益求精。加大緩控釋肥關鍵技術和應用技術的研究,開發新一代緩控釋肥產品,提高性價比,滿足不同地區,不同作物的需要,為實現化肥零增長和行業轉型升級提供技術支撐。
三、產業聯合共同發展。積極推動產學研用合作機制,共同推進產業發展。我們倡導行業企業之間,上下游企業之間加強合作,開展技術、品牌、服務、資本等方面的深層合作,優勢互補、互惠互利,通過大聯合實現大發展。
四、行業自律,樹立形象。牢固樹立農業生產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生態環境的理念,嚴把產品質量關,不制假、不售假、不虛假宣傳,共同營造行業自律良好氛圍。
讓我們共同攜手爭做緩控釋肥行業發展的踐行者和助推者,為推動行業的發展做出新貢獻。
中國磷復肥工業協會
國家緩控釋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十年足跡
●2006年3月,我國第一條十萬噸級(30萬噸)緩控釋肥生產線在金正大公司建成投產,使我國躍居為亞洲最大的緩控釋肥生產國。這標志著緩控釋肥大規模產業化的難題在我國科研機構和生產企業的共同努力下得到破解。
●2006年12月,科技部批準設立“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新型高效肥料創制”項目,其中設置《樹脂包膜控釋肥料關鍵技術集成及產業化》、《控釋包膜技術研究》課題,分別有金正大公司和華南農業大學承擔。
●2007年1月,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提出要“優化肥料結構,加快發展適合不同土壤、不同作物特點的專用肥、緩釋肥”。
●2007年10月,國家化肥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上海)、金正大公司、山東農業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等共同完成的我國第一部緩控釋肥料行業標準正式實施,這標志著我國緩控釋肥產業進入規范發展的新階段。
●2008年2月,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下發《關于做好緩控釋肥料示范推廣工作的通知》,并于金正大等公司簽署協議,開啟了緩控釋肥政企合作推廣應用的新里程。
●2009年1月,由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錦西天然氣化工有限責任公司、黑龍江愛農夫和肥料有限公司、施可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沈陽中科新型肥料有限公司等共同完成的“長效緩釋肥料研制與應用”榮獲2008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9年10月,科技部批準籌建“國家緩控釋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這對促進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減輕農業面源污染、構建節約型社會、減輕農民負擔等方面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將給我國農業帶來劃時代的變革,標志著我國化肥行業跨入發展新時代,緩控釋肥產業的研發、推廣應用邁上快車道。
●2010年1月,科技部批準成立緩控釋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成為我國首批開展試點工作的36家聯盟之一。聯盟的成立,將以行業共性、關鍵技術開發為重點,大力提高產業自主創新能力,解決技術瓶頸,擴大緩控釋肥在我國農業領域應用與推廣,保證行業持續健康發展。
●2011年1月,科技部批準設立“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新型緩控釋肥與有機肥開發關鍵技術研究與產業化示范”項目,繼續把緩控釋肥關鍵技術開發列為國家重點支持項目。
●2011年5月,農業部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和金正大等公司共同開展緩控釋肥示范推廣與種肥同播技術服務,實現了農機農藝的有機結合。種肥同播目前已成為我國推動緩控釋肥推廣的重大技術。
●2012年7月,60萬噸/年新型作物專用控釋肥項目在金正大公司投產,標志著全球最大的緩控釋肥生產企業在我國建成。
●2013年1月,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若干意見》將“啟動高效緩釋肥料使用補助試點”列入其中,通過政府補貼來減輕農民的購肥負擔。
●2013年3月,由全國肥料和土壤調理劑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金正大公司、山東農業大學等向國際標準化組織——肥料和土壤調理劑標準化技術委員會(ISO/TC134)提出的《控釋肥料通用要求》國際標準在巴西會議上立項,經過若干輪投票,于2016年4月正式發布標準。
●2014年1月,由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市芭田生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五洲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等共同完成的“低成本易降解肥料用緩釋材料創制與應用”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2015年2月,由全國廢料和土壤調理劑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上海漢楓等主導制定的《硫包衣尿素一般要求》、《硫包衣尿素分析方法》的國際標準FDIS最終草案獲得通過。
●2015年7月,工信部印發了《關于推進化肥行業轉型發展的指導意見》,鼓勵開發高效、環保新型肥料,其中將緩控釋肥列為重點鼓勵發展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