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60%的國土為沙漠,夏季漫長而且炎熱、少雨,就是在這樣一個氣候條件相對惡劣的地區,卻誕生了世界上最先進的農業強國。這到底是什么支撐著以色列農業的發展?記者通過走訪以色列主要的農業生產區域,為讀者揭示以色列農業的真諦。
1
構筑系統的水肥體系
在記者的河南老家,即使是炎熱的夏季,農民仍然要頂著大太陽在田地里澆水,而遠在萬里之外的以色列,當地農民卻可以足不出戶為農田澆水。在以色列,農民為農田灌溉只需要操控手機終端即可遠程遙控農田里的灌溉設施實現農田灌溉。從表面上看,以色列的農業似乎是一種自生自滅的農業生產模式,香蕉、鱷梨、桔子……在自然地生長,在廣闊的田園里,記者幾乎看不到勞動的人群。事實上,以色列的農業從業人員不足總人口的5%。
然而在農業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國的農業種植仍然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變。我國要學習以色列的現代農業必須深入研究其支撐點。毫無疑問,這個支撐點就是“高科技”三個字。以色列的高科技農業是一個系統工程,其通過國家層面以及商業化運作構筑起了一個系統的水肥體系,通過這個水肥體系不僅解決了水資源缺乏的問題,還節省了勞動力,提高了勞動效率,最終確保了高產農業的發展。
首先,從國家層面解決水的問題。記者看到,在以色列的田間有很多灌溉樞紐的設施,據當地人介紹,這些設施與地下輸水管道相連,可以隨時為農田灌溉。實際上,以色列修通了幾乎遍布全國的地下輸水管道以保證農業用水。據資料顯示,為解決水資源空間分布不均問題(以色列北部水資源占全國80%,南部干旱區水資源占20%),以色列建設全國性輸水工程——“北水南調”工程,包括地下管道、明渠、水庫和隧道,每年輸水量是4億立方米。隨著輸水系統的建立,以色列農業灌溉發生了質的改變,農田田間壓力水的供應變為現實,地面灌溉迅速被噴灌系統所取代。這些系統不僅能夠把肥料和農藥加到灌溉水中,而且還能夠自動和精確地控制用水時間、位置和水量。
即使是解決了水資源空間分布不均的問題,但是以色列的水資源總量仍不能滿足農業生產需求,因此,廢水循環利用也是以色列國家層面必須解決的問題。到目前為止,再循環的城市廢水已經占農用水總量的50%,未來將達到80%以上。
因此,在國家層面上,以色列解決了兩件事:建設全國性輸水系統與污水再循環。通過這兩件事為農業用水提供了足夠的水源。
其次,商業運作提供微灌設備。以色列擁有世界上先進的滴灌設備生產商,包括耐特菲姆、瑞沃樂斯等。記者有幸參觀了瑞沃樂斯公司,據該公司產品經理Rafi
Golan先生介紹,大面積高效率滴灌技術的應用是以色列做到高效用水的“頭號功臣”。在以色列,溫室、田野、果園都可以看到溶解水溶肥的儲肥罐,在需要灌溉的時候根據施肥計劃精確地將肥液注入灌溉水,幾個儲肥罐通過管道和計算機聯在一起,就能定期根據事先設定好的需要注入定制的配方肥料。正是滴噴灌系統讓水肥一體化成為可能,這種方式可以為作物根部提供最合理的水分和養分管理方案。
如果說,國家戰略層面的輸水工程與廢水循環工程保證了水的供應,那么通過商業運作開發的微灌設備可以把水資源的利用率提升到極致,與此同時實現水肥、藥肥一體化,提高了肥、藥的利用率。通過國家層面以及商業化運作構筑起來的水肥體系保證了節水農業的發展,以色列農業之所以成功,應該歸功于高科技與系統化的完美結合。因此,我國在引進以色列技術的時候除了要關注技術本身還應該更加重視水肥系統的構建。
2
商業化思維成就高效農業
注重商業價值也是以色列農業能夠發展的重要因素。在以色列考察期間,不管是在北部的約旦河谷還是在南方的內蓋夫沙漠,記者看到的農作物大部分是附加值比較高的經濟作物,如香蕉、葡萄、桔子、蘋果、花卉等等。據介紹,只有種植經濟作物,當地農民的收入才能最大幅度的提高,反之如果種植小麥、玉米等大田作物,經濟效益則會顯著降低。
在位于內蓋夫沙漠的Arava農業研究中心,其負責人Boaz
Hurwitz介紹,為了在沙漠上建造良田,農民在沙漠上挖出30×30厘米的溝槽,在里面填埋堆肥后再覆土。Arava地區靠年均25到50毫米的降水和一些微咸水,通過滴灌、水肥一體化、咸水淡化等一系列現代農業節水高技術,生產了以色列60%的出口蔬菜和10%的鮮花,年出口額達2.5億美元。先進農業技術的采用,真的讓“沙漠開滿鮮花”,豐富的農產品供應還使以色列獲得了“歐洲廚房”的美譽。當然,最根本的是,以色列農業讓農民取得了較高的收入,這也支撐了農民對水肥一體化等新技術的投入。
實際上,在以色列,其全國商業意識都十分濃重,即使作為高級學術機構的農業學院也不例外。希伯來大學農學院作為以色列授予農業大學學位的唯一一所高等院校,在推動以色列農業發展方面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希伯來大學農學院位于雷霍沃特市(Rehovot),創建于1942年,該學院已經為以色列現代化農業培養了眾多高技術和科學知識的人才,支持其先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記者在這里聆聽了該學院教授的報告,其中一位教授闡述了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納米可食用材料果蔬保鮮技術。他在講解這項技術時不只是注重技術本身,而是同樣注重這項技術的市場化。總之,商業化運作已經滲透到了以色列產業鏈條的各個階層。正是有了強勁的商業刺激,才使該國的農業生產技術日益得到發展。
國家基礎設施的建設為以色列現代農業打下了基礎,而農業商業價值的實現為農業發展提供了發展動力,兩者相互促進成就了以色列農業的神話。
3
文化是以色列農業的軟實力
任何一種模式的背后都依賴文化的支撐。以色列的水肥一體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我國的水肥一體化相對落后,這種懸殊性不僅取決于技術本身,而更多的是文化的差異。以色列是典型的地中海型氣候,夏季漫長而又炎熱、少雨,冬季較為短暫而又涼爽、多雨。而超過70%的降雨集中在11月至3月之間,其他時段為無雨或少雨季節。冬季短暫的降雨無法滿足全年的需要,再加上過半國土的沙漠,使得以色列的農業生產十分困難。長時間的艱苦磨難,造就了以色列人獨特的文化個性,具體表現就是對水資源的錙銖必較,十分珍惜每一滴水,以至于對待技術亦是如此,從而形成了精益求精的思維習慣。而我國的文化個性與以色列有著天壤之別,受季風氣候的影響,我國東部和南部雨水豐沛,相對而言自然條件優越,沒有以色列人的危機感。這也是先進的水肥一體化技術在我國推廣較慢的原因所在。
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院長吳文良表示,中國在引進以色列水肥一體化技術時,不能單純地引進技術,而是要看重技術背后的文化理念。以色列人對待技術的態度是精益求精,而中國的文化很多情況下是“差不多先生”,因此對待如此精細的設備要想讓國人接受,還要著重意識的培養。
他認為,我國的農業特別是北方的農業最終是需要靠設施農業來解決的。我們有這么多的荒漠,這些都是未來發展農業最有潛力的地區。那么,以色列的農業技術如何才能在中國落地生根?吳文良認為,除了意識的培養外,還要做好以下兩點:一是完善服務體系。以色列雖然有好的技術,但是無法提供整體的服務體系,那么這就要靠中國的公司來完成。比如目前金正大公司正在積極尋找與以色列方面的合作,并取得了重要進展。如果金正大能解決服務的難題,那么以色列水肥一體化技術在中國的落地就具有了可操作性。二是國家投入。他說:“現在有一些人總是抱怨農民不好好種地,但是我認為不能把責任都推到農民頭上,農業的發展主要依靠國家投入。”
總的來說,以色列的水肥一體化不是一項技術那么簡單,而是一個包括國家支持、商業價值體現以及文化理念在內的立體化體系。只有這個體系內的各個環節協同工作,整個系統才能完美地運行。好在國內的一些企業已經開始意識到問題的所在,并在與以方合作方面更注重實效性。如,金正大先后開展了10余場上千人的中國—以色列水肥一體化論壇活動,先后四次組織了200多名種植大戶、農業技術帶頭人等赴以色列參加農業技術交流培訓活動,讓水肥一體化理念前所未有地深入人心,在中國形成了水肥一體化技術推廣的熱潮。相信,在一批又一批“取經”者的努力下,中國的水肥一體化技術終將會結出碩果。
來源:中國農資周報16版 作者:崔海濤 日期:2015年7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