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以色列現代農業的種子播撒在中國
——金正大集團鼎力助推中以現代農業合作紀實
6月28日,中以兩國農業領域一系列簽約在山東臨沭舉行。這是以色列現代農業的種子在中國大地上開出的一朵絢麗花朵,結出的一顆碩大果實。播種者與耕耘者,是國內復合肥領導品牌金正大集團。
2012年以來,金正大集團西行以色列“取經”,代表中國企業承擔起中以現代農業合作的責任,與以方在人才、資本、研發等方面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凝結了人類智慧結晶的以色列高科技農業的種子,由金正大這名使者帶向渴望農業現代化的中國田野,結合中國國情進行本土化的吸收與改造,帶給中國農民以豐收的希望。
踏上絲路追尋農業強國夢
位于亞洲西端的以色列,是國土面積僅有2.2萬平方公里的國家。但就在這個可耕地面積僅為國土面積五分之一,平均年降水量僅約200毫米的西亞小國,卻在極其不利的自然條件下創造了農業的奇跡。據以中農業交流合作中心的專家Kovtun Valery介紹:在以色列,西紅柿每公頃可年產500噸,沙漠地區柑橘每公頃可年產80噸,雞年均產蛋308個,奶牛年均產奶12000公斤。以色列生產的甜椒、番茄等果蔬,滿足了歐洲市場需求的40%。“一個以色列農民可以養活113人,按照以色列的水準,地球可以養活3倍于現在的人口。更可貴的是,以色列過去30年,農業生產增長了5倍,農業用水量幾乎零增長。”
一個是人口眾多、幅員遼闊的東亞農業大國,一個是人口稀少、國土狹小的西亞農業強國,中以雙方的巨大的國情差異,卻造就了雙方在現代農業上的互補性。金正大集團總裁高級助理翟際棟說:“以色列地方小,但氣候多樣,地貌多樣,這和中國有相似之處。雖然美國等國農業也很發達,但和以色列相比,還相對粗放。以色列這樣一個生存壓力大的國家,更值得我們去學習。”
沿著古老的絲綢之路,跨越亞洲大陸,中國和以色列因為現代農業合作的廣闊空間,緊密地走在了一起。
做中以農業交流的先鋒
中國和以色列的現代農業交流源遠流長。早在1993年10月,由以色列農業部、外交部和中國農業部聯合支持成立了“中以國際農業培訓中心”。1994年8月,中以簽署“建立中以示范農場諒解備忘錄”,在北京永樂店建成“中以示范農場”,集中示范“工廠化農業和節水農業技術”。
尤其是在“一帶一路”戰略提出后,中以農業合作迎來了更廣闊的空間。2014年6月11日,中國農業部和以色列農業部簽署合作紀要,兩國的農業合作被納入中國倡導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合作框架。李克強總理在和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會談時指出,雙方要做大做強農業合作。以色列駐華大使馬騰表示,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概念可以有效地將全球資源整合起來,以色列作為古絲綢之路上的一站,很希望能夠搭上中國“一帶一路”發展的快車,以色列方面也確實開始研究如何加強和中國在此方面的合作。
近年來,山東省也積極拓展與以色列的全面合作。2013年1月,山東省人民政府與以色列政府簽訂了產業研發合作協議,以推進雙方創新產品和工藝的開發,這為雙方的深入合作搭建了更加廣闊的平臺。在這之后,山東與以色列進行了多個層面的科技合作。
但長期以來,中以的農業合作大多在政府與機構之間,作為社會活動主要力量的涉農企業,參與度還不夠。2015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要創新農業對外合作模式,支持開展境外農業合作開發。作為國內新型肥料領導企業,金正大集團順勢而為,落實國家相關政策精神,主動走出去,赴以色列尋找合作機會。
早在2012年,金正大集團就派出強大陣容到以色列考察學習。2014年6月,中以農業的合作取得了實質性突破。金正大集團與以色列利夫納特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這一年的11月2日,金正大集團與以中農業交流合作中心簽約進行全面合作,雙方的合資公司“金正大—利夫納特農業科技研究中心”同時揭牌。中以農業企業的聯姻,為接下來的蜜月期開了頭。
務實交流擦出共贏火花
一系列合作文件的簽署,為中以的現代農業合作塑造了強健的骨骼。金正大集團趁熱打鐵,在框架內對合作進行全面落實,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為軀體補充血肉,使合作保持了旺盛生命力。翟際棟表示,金正大力促的中以農業合作是全方位的。雙方的合作涵蓋了人才培養、引進和水肥一體化推廣、技術研發和合作以及企業戰略伙伴進行合作。
金正大先后開展了十余場、上千人的中國-以色列水肥一體化論壇,先后四次組織了200多名種植大戶、農業技術帶頭人赴以色列參加農業技術交流培訓。在4次赴以色列的交流活動中,金正大集團董事長萬連步均是親自帶隊,顯示出中方極大的誠意。交流隊伍來到以色列Arava沙漠農業中心、希伯來大學等地實地學習考察,通過專題講座、實地考察、現場體驗等方式,深入了解以色列高科技農業的發展狀況。在19屆以色列農業博覽會上,“金正大—利夫納特農業科技研究中心”攜旗下一大批新型肥料產品亮相。在展會設置的中國專場論壇上,金正大作為唯一的受邀中方企業參會。
在技術協同創新方面,金正大集團以“金正大—利夫納特農業科技研究中心”為橋梁,整合國際化人才,與希伯來大學、Yissum技術公司等開展水溶肥等新型肥料的研發及試驗合作。通過對以色列技術的研究、吸收與二次開發,金正大集團不斷推進產品創新并投入市場化運營。
6月28日投產的諾貝豐30萬噸水溶肥項目,就是雙方務實合作、甜蜜聯姻的又一結晶。項目投產后,將為水溶肥走向平民化鋪平道路,改變行業格局,加速中國的水肥一體化進程。為了將良肥與良法配套,金正大將繼續向以色列謀求合作,與國際領先的以色列滴灌企業Rivulis公司簽署了合作協議。
在臨沭縣臨沭街道的桃園節水農業示范區,大棚蔬菜種植戶張廣鋒已經優先從中以農業合作中受益了。自從今年年初使用了金正大集團贈送的以色列滴灌設備后,他種植的蕓豆產量增加了,而且省水、省工、省肥了。“一般農戶收一茬,我能夠收兩茬,產量要高30%以上。滴灌設施要比微噴設施最少省水50%,而且微噴由于水壓不夠,得一段一段澆,很費工;用上了滴灌設備,合上閘就不用管了,很輕松了。”張廣鋒說。而且相比微噴,滴灌能降低棚內濕度,減少了病蟲害發生概率。在他的示范下,周邊農戶也躍躍欲試,準備結合金正大水溶肥,安裝滴灌設備。今后,像張廣鋒這樣的示范戶,將在中以“五個一”工程的帶動下,在全國遍地開花。
國際化視角下的中以農業合作
金正大參與的中以農業合作,不僅是中國和以色列兩國之間的農業合作,也不單純是金正大單個企業的國際業務。國際化視角下的中以合作,體現了金正大這家中國肥料領軍企業的進取之心和進化路徑,展現了中國肥料生產企業“走出去”的豪邁步伐。
按照戰略規劃,金正大集團將自己的目標定位為:世界領先的植物營養專家和種植業解決方案提供商。從“中國領先”到“世界領先”,從單純的肥料企業成長為種植業解決方案提供商,金正大的轉型升級離不開國際化這個維度。作為行業龍頭的金正大將必須對外引智、引資,加強與國際頂級機構的交流合作。在金正大公司,不時能見到身著工裝的外籍員工,已經顯示出這家民族肥料企業的“國際范”。目前,公司與挪威、以色列、美國等農業先進國家的企業、機構進行了密切合作。
金正大的國際化開拓,將首先在研發環節上,在全球范圍內尋找可供金正大合作的資源,為我所用;在貿易環節上,金正大將在全球進行采購和銷售,經營本企業的緩控釋肥、水溶肥等優勢產品,以及國內其它優質產品;金正大還將在全球范圍內尋找優質的兼并重組對象,尤其是那些與金正大有協同效應的優質資源,實現迅速擴張;在人才的國際化上,將使全球優秀人才為我所用。根據規劃,未來3年內,金正大要將國際業務占比提高到20%。已經開花結果的中以合作,正是金正大集團撬動國際化進程的一個重要支點,實現國際化戰略的重要一站。
中以農業合作,也是中國肥料生產企業走出去的一面旗幟。金正大集團將從中以農業交流合作為開端,在合作中歷練本領,進一步在國際組織中擴大參與度,與世界的肥料巨頭們形成溝通協作的共同語言,成為中國肥料行業中運營全球資源的領導者。
農村大眾報記者 花宇
深化中以合作“五個一”工程
中以合作中,金正大將全面深化中以農業合作,啟動“五個一”工程。未來五年內,雙方將合作進行10個中以現代農業示范園建設、100個農業服務中心建設、1000個農技師培訓、10000塊試驗田建設、100000個農業示范戶。
10個中以現代農業示范園的建設,將與以色列相關企業、高校院所合作。示范園將成為展示優良品種、精準施肥、高效節水等現代農業技術,集產品試驗示范、交流培訓于一體的國際化農業科技示范園,全面展示以色列現代農業技術,輻射和帶動農業技術進步。2015年,該項目率先在山東臨沭、貴州甕安啟動,每個示范園占地面積1000-2000畝,投資約5000萬元。
100個農化服務中心的建設將引進以色列資金、人才及服務模式,在全國14個省市區布局,以貼身服務增強用戶黏性,助力技術轉化吸收。農化服務中心將形成集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培訓和指導、套餐肥配送、種肥同播、水肥一體化、信息服務等為一體的農化服務網絡體系。
1000個農藝師培訓計劃,是將農業推廣服務人員、科研人員分批次送到以色列培訓,每次7-10天,參加專題培訓,并參觀農業示范園、滴灌企業、農資企業等。計劃還將邀請以色列及其他國外專家,到中國開展專題培訓和田間指導。項目還將聯合中國農大、以色列希伯來大學等,開展專題培訓班。
10000塊試驗田將以經濟作物為主,兼顧糧食作物,做到試驗與示范相結合。該項目試驗研究內容為肥料效果評價、肥料配伍技術(套餐肥等)、水肥一體化技術等,收集不同區域的作物增產、品質改善、土壤改良等數據,為產品研發和改進奠定基礎,為技術培訓和產品推廣奠定基礎。
100000個農業示范戶,所選擇的是種植規模較大、種植水平較高、在周邊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種植戶。金正大將向示范戶贈送水溶肥及灌溉設備,對其進行技術指導,開展職業農民培訓,將其作為農化服務中心的重點服務對象,在科學施肥、增產增收等方面發揮示范戶的示范帶動作用,讓農民“眼見為實”,確實感受到好產品、好技術的效果。
來源:農村大眾報A4版 作者:花宇 日期:2015年7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