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員談農業農村低碳發展方式
“低碳”是今年兩會上最熱的詞之一。政協委員提案扎堆“低碳”,人大代表熱議“低碳”,小組討論也離不開“低碳”話題。“低碳”一時間成了人們關注的“新寵”。那么,何為“低碳”,農業農村在發展低碳中有何作為?代表委員們的真知灼見從不同角度對農業農村發展“低碳”進行闡釋。
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題中之意
“低碳農業首先是一種理念,是農業轉變發展方式的一個發展方向。低碳理念的本質就是降能節約。”全國政協委員、甘肅省農牧廳副廳長尚勛武說。
全國政協委員、河南農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院長張全國對低碳農業又做了進一步的解釋,他說:“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是主要的溫室氣體來源之一,也越來越多地受到溫室效應的影響。如何制定低碳農業發展政策,降低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越來越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和區域經濟發展中重點考慮的領域之一,盡快轉變農業生產模式,發展低碳高效農業已成當務之急。”
當前,在我國的農業生產方式中,有一些生產習慣不符合低碳的要求,既不節約又污染環境。廣西忻城縣土肥站副站長蒙鐵英代表以施肥為例說,由于當地雨水比較多,暴雨通常會造成農田被淹沒,傳統的施肥方法使肥料的流失非常嚴重,不僅加大了成本,而且還污染環境,農民急需要一種能夠控制釋放速度的肥料。資料顯示,我國化肥利用率低是化肥引起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除作物吸收利用和土壤殘留外,約有50%以上的氮沒有被作物吸收而流失到農田外,引發了一系列環境及食品安全問題,如水體富營養化、土壤板結、溫室效應、農產品品質下降等。
張全國提出了發展低碳農業的建議,他認為,要培育低碳農業的管理理念,大力推動農業生產制度創新,實行涉農生產節能減排的管理考核責任制,從國家法律法規高度,逐步開發完善農業能源效率標準。他還提出,要重視對低碳農業的研究,包括能源、環境、建筑結構、給排水、綠地等碳減排與擴碳匯技術的集成應用研究。
科技支撐農業生產低碳化
尚勛武說,發展現代農業,實現農業從粗放型向精細化發展,低碳可做的文章很多。可以說,在農業領域,實現低碳可行性很強。
他說,農業多個環節都可以考慮如何做到低碳。他具體舉例說,從農業投入品來看,比如水資源,農業耗水很大,但現在用水方式不合理,造成極大浪費。水用于灌溉,還要消耗電能,如果節水,就節約了灌溉用能,也就低碳了。
張全國則對低碳農業給出一個概念,“低碳農業是一種現代農業發展模式,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利用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能源消耗,減少碳排放,實現農業生產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他進一步解釋說,低碳農業是生態農業、綠色農業的進一步發展,不僅像生態農業那樣提倡少用化肥農藥、進行高效的農業生產,而在農業的能源消耗越來越多,種植、運輸、加工等過程中,電力、石油和煤氣等能源的使用都在增加的情況下,低碳農業還更注重整體農業能耗和碳排放的降低。
如何推行低碳農業,尚勛武給出了自己的建議。一是加強技術的作用,在農業領域多推行低碳技術。二是生產模式的創新。比如集約化生產,通過合作社,專業協會推動集中生產、經營,提高效能。
張全國也持同樣的觀點:通過提高低碳農業的技術含量,支撐農業可持續發展。以肥料研制的科技發展為例,我國在肥料技術研發上支撐了施肥的低碳化。來自山東臨沭縣農業局農經中心的劉建文代表表示,近年來臨沭的肥料企業在研發、生產、推廣應用的緩控釋肥在低碳方面成效顯著。他舉例說,亞洲最大的緩控釋肥生產基地———金正大集團研發并推廣的上百種緩控釋肥產品,適合我國大田作物。河南省農科院小麥研究中心副主任許為鋼代表歸納了緩控釋肥在低碳方面的優勢:緩控釋肥可根據作物養分需求控制養分釋放,改變了化肥因溶解過快、養分流失而難以滿足作物各生育階段對養分不同需求的缺點,可以大大提高肥料的利用率、保護環境、節約能源、簡化農作物生產技術、幫助農民節本增收。
對于用科技支撐低碳農業發展,張全國提出了更為具體的建議。他建議:第一,提升糧食核心產區的低碳農業基礎建設。加大整合力度,重點建設現代設施農業示范園區、生態畜牧業、糧食(葉菜)功能區等項目,為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打好基礎。第二,加強培育適應低碳環境的優良品種。同時,要大力推動農作制度創新,推廣一批穩糧高效、農牧循環、水旱輪作等發展模式。第三,大幅度地減少化肥和農藥使用量,減輕農業發展中的碳含量。如用糞肥、堆肥或有機肥替代化肥,通過秸稈還田增加土壤養分等。
農村生活低碳時代來臨
低碳方式不僅僅在農業生產上大有作為,農村發展低碳的條件也已經成熟。張全國說,發展低碳農業,要發展鄉村新能源,實現農村用能結構多元化。如綜合利用秸稈、畜禽糞便、太陽能等多種可再生能源資源,滿足農村生活炊事用能、村鎮生活用電及生活用熱水需要。
20年前,將環保寫進村民公約,并成立了當時全國唯一的村級環境資源保護委員會的浙江省寧波市滕頭村,就是農村低碳的先行者,村黨總支書記傅企平代表介紹說,建設“低碳”生態鄉村,是農村發展的金鑰匙。“發展‘低碳’經濟,實現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農村也應挑起擔子。”傅企平認為,未來“低碳”生活是一種優質、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在西部農村大量推廣太陽能灶,會大大減少因燃柴(草、木)、燃氣、燃煤而產生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全國政協委員、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任啟興說。他說,我國西部地區日照時間長,太陽能資源相對豐富,最適宜大量推廣太陽能灶。任啟興建議建立財政支持政策,對農村購買太陽能灶給予適當的財政補貼。同時,大力扶持太陽能灶生產企業,給予稅收優惠,幫助企業提高產量、質量和科技含量,以滿足在農村推廣使用太陽能灶的需求。
跟任啟興不謀而合的是,全國政協委員、甘肅省副省長、省工商聯主席郝遠對太陽能利用也十分關注,他在兩會上提出了《實施太陽能“南墻計劃”的提案》。其核心理念是利用建筑朝陽的南立面,包括南立面上的集熱墻、空氣集熱器及附加陽光間,盡可能將收集到的太陽輻射能量轉換為熱能,進而傳遞到室內以實現供熱取暖的目的。
為在農村推廣更低碳的生活方式,張全國也建議,普遍推廣沼氣技術開發和應用,同時充分利用農副業剩余物,提高秸稈低碳化利用。他說,我國每年農作物秸稈產量約7億噸,其中一半可作為能源使用,折合1.5億噸標準煤。他建議,重點進行秸稈低碳化利用“三位一體”成套技術與設備研究與開發。選取河南省等糧食核心產區進行低碳農業可再生能源與節能工程技術集成創新研究與示范應用。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寧啟文 日期:201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