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正大科研智能溫室外景圖
金正大科研智能溫室外景圖。(齊魯網記者 孫長征 攝)
金正大建有國家緩控釋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復合肥料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土壤肥料資源高效利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國家級高端研發平臺,并發起成立全國緩控釋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齊魯網記者 孫長征 攝)
齊魯網臨沂9月17日訊(記者 張雯婷 滿倩 蔡曉彤)"我們是一個農業人口大縣,當地居民主要以農業人口為主。"談及本地民營經濟情況,中共臨沭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史佩生說,臨沭在為農民謀出路方面,采取了許多舉措,“農業人口較多,但是我們的農業有特色,農民有出路。”
史佩生告訴記者,當地知名企業如山東金正大集團、常林集團等,都為本地農業發展與農民致富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政府也采取措施對金正大、常林這樣的企業進行支持,而企業對于當地整體民營經濟的發展、包括對于農民,都起到很好的帶動作用。”
9月17日,名博網媒關注山東民營經濟采訪采風團40余人走進山東臨沭,采訪農業大縣民營經濟發展情況。在金正大集團研究中心一樓展廳,面積僅有十來平米的水肥一體化滴灌實驗引起了采訪團成員的注意。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一從以色列耐特菲姆公司引進的灌溉設備擁有國際先進水平。據介紹,耐特菲姆是世界上最大的現代農業系統公司,滴灌技術在世界上首屈一指,“2012年,金正大集團與耐特菲姆達成了合作協議。現在這套灌溉設備,出水均衡,還可以實現自動清洗。使用這套水肥一體化滴灌設備,恰好與我們研發生產的的‘水溶肥’相輔相成,可以節水、節肥、提高效率。”
農業在我國經濟版圖上占據著重要位置,據統計,每年農業灌溉用水總量高達3600億立方米,而化肥是我國農業生產的最大投入,化肥施用總量達5700萬噸,位居世界第一,占農民糧食生產總投入的42.6%。對于農業與農民而言,滴灌是一劑“良方”。邱軍賀說,利用水肥一體化滴灌設備,可以提高施肥效率80%-90%,節水節肥30%以上。
采訪團成員、魯網記者徐坤提出了自己的疑問,“滴灌技術含量高,普通農民是否能夠掌握和接受呢?”他同時也提出,水肥一體化成本不低,價格上能否讓百姓接受,也是水肥一體化滴灌技術在推廣中面臨的難題。
對此,金正大工作人員介紹,目前國內市場的水溶肥價格都比較高,只適用于經濟作物,但是金正大在“水溶肥”研發生產中,原料自主,性價比較高,讓水溶肥進入了“平民化”時代。工作人員介紹,金正大擁有一支1500多名專職技術人員組成的農化服務隊伍,常年到全國各地進行技術培訓等服務,在田間地頭為農民現場指導,促使農民改變傳統的施肥習慣,采用科學的肥料品種與施肥方法,轉變為“現代農民”。
“這是農業的趨勢和未來。”多名采訪團成員在交流中認為,無論是在國內,還是面向國際市場,這種高技術含量的產品都必然在質量、成本、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等方面有突出表現。
2011年11月,金正大諾泰爾化學有限公司國家級磷資源循環經濟產業園項目破土動工,如今,一期工程中的60萬噸硝基復合肥項目已經正式投產,金正大集團董事長萬連步表示,這標志著企業在打造“國家級磷資源循環經濟產業園”中邁出了關鍵一步,談及改項目的技術優勢和運營前景,萬連步充滿了自信。
史佩生對產業園項目同樣十分看好:“這不僅僅說我們臨沭當地的尖子,甚至也不單代表了我們國內的高水平,而是要打造成全球最高水準的園區。這種高端園區對于我們當地而言,能夠起到的帶動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這既能讓農民直接進入工廠變成工人,也能帶動他們的農業生產,未來的前景非常美好。”。
來源:齊魯網 作者:張雯婷 滿倩 蔡曉彤 日期:2014年9月18日
轉載媒體:新華網、人民網、中國網、網易、搜狐、新浪、鳳凰網、中國經濟網、中國質量網、新民網、和訊網、大眾網等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