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控釋肥產業:讓更多農民走進現代農業
第七屆國際緩控釋肥產業發展高層論壇在京召開
近年來,傳統化肥產能過剩,市場低迷。人們提出只有符合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新型肥料才有市場。然而,現代農業的需求究竟是什么呢?緩控釋肥十年的發展給出了答案:緩控釋肥與種肥同播技術相結合實現了農業的機械化、自動化、規模化,順應了現代農業發展需求,贏得了市場認可和社會各界的肯定,并已發展為我國工農業中一項大的產業給行業新型肥料發展也進一步明確了方向。未來,緩控釋肥如何健康、有序地向前推進,讓更多農民走進現代農業,成為第七屆國際緩控釋肥產業發展高層論壇上人們熱議的焦點。
緩控釋肥:“小產品”步入“大產業”
“緩控釋肥作為節能環保、科技附加值高的新興產業,值得大力推廣和扶植。目前,我國緩控釋肥的產量和使用量均居世界第一位,產品技術、市場和產業體系都扎根于中國,這有助于形成生產高端肥料的核心競爭力。國家也將繼續大力扶植緩控釋肥料產業的發展。”
科技部政策研究室主任胥和平在論壇上表示,緩控釋肥在農業種植中能夠提高肥效、減少面源污染等諸多傳統肥料難以解決的問題,同時帶動著我國新興產業的發展,無論是農業需求還是經濟轉型,都值得大力推廣。
首先,農業作物需要緩控釋肥。當前我國耕地質量主要存在基礎地力后勁不足,土壤養分失衡,土壤生態功能變差的特點。而緩控釋肥恰恰能夠做到根據作物的需要釋放養分,作物需要什么養分就能釋放什么養分,緩釋肥高產節肥效應比較明顯。來自農業部全國農技推廣中心的楊帆副處長介紹,除在大田作物節氮增產效果明顯之外,緩控釋肥在荔枝、蜜柚等南方需肥量較大的水果上增產顯著,推廣前景廣闊。
第二,緩控釋肥可以減少因施肥帶來的面源污染。在我國,傳統化肥在生產和施用過程中都會造成雙重污染,引發了一系列環境及食品安全問題,如水體富營養化、土壤板結、溫室效應、農產品品質下降等。在“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針對緩控釋肥和傳統肥料的對比試驗中,一次性施肥可以達到普通尿素多次使用的目的。同時,施用緩控釋肥可明顯抑制稻田甲烷排放、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其中氨氣排放量比普通施肥模式(分次施肥)處理降低33.4%以上。
第三,緩控釋肥引領傳統化工產業走出霧霾。近年來,我國傳統化肥產能出現嚴重過剩,價格下行、市場低迷如同霧霾籠罩在行業上空。對此,調整產品結構、轉變經營模式,提高綜合競爭力刻不容緩。緩控釋肥本身具有高效、高產、生態、環保的優勢,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到“啟動低毒低殘留農藥和高效緩釋肥料使用補助試點”,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繼續鎖定8項“三農”工作重點,繼續支持高效肥料的使用。意味著高效緩釋肥料前景廣闊,面臨重大發展機遇。
近年來,隨著緩控釋肥的研究開發與應用對提高肥料利用率、減少面源污染、增加農業效益、改善農產品品質等方面作用的日益明顯,緩控釋肥產業發展也得到了我國政府的高度關注和支持。2008—2012年連續五年,農業部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下發《關于開展緩控釋肥料示范工作的通知》,聯合24個省市土肥站、農技中心開展緩控釋肥全國示范推廣工作;緩控釋肥產品被納入“全國糧油棉高產創建體系”;2011—2013年緩控釋肥技術被列入農業部“農業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中首次列入“高效緩釋肥料使用補助試點”補貼政策,這些政策的出臺實施極大促進了緩控釋肥產業的快速發展。
產業發展:在創新和規范中走向成熟
短短十年間,我國緩控釋肥已從零突破成為世界第一生產和消費大國。此次會議上,緩控釋肥領域的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針對產業發展、技術創新、標準制訂等方面進行了廣泛的交流。
同時專家們也提出,我國緩控釋肥雖然從一個“小產品”已經步入到“大產業”的進程中,但是在發展過程中依然存在諸多的問題需要社會各界及業內相關人士的共同推進。
首先,我國緩控釋肥的生產和消費量已居世界首位,但是由于我國耕地面積和肥料使用基數巨大,緩控釋肥與傳統肥料相比仍處于“非主流”的角色。國家緩控釋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陳宏坤提出,雖然我國緩控釋肥發展迅速,但是我國緩控釋肥產業整體規模小,對農業增收節支貢獻僅占肥料行業的1%—2%。另根據磷復肥協會統計,2013年我國緩控釋肥產量不到300萬噸,在復合肥中僅占5%—8%,未來提升空間大。
第二,緩控釋肥亟需行業“嚴管”。陳宏坤分析說,目前企業之間的工藝、產品質量參差不齊,部分企業為了追求利潤,跟風生產銷售,產品質量無法保證。造成國內緩控釋肥市場比較混亂,很多企業只將緩控釋肥料作為宣傳營銷的噱頭,其產品卻并不能取得控釋效果。山東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張民教授建議,未來緩控釋肥產業技術發展的重點首先是完善行業標準化體系和產品生產許可制度,制訂緩控釋肥實用技術規程。其次要規范市場化管理,質檢部門要定期對企業進行審查,對企業的產品質量進行監管,加大對虛假宣傳的處罰力度。
在談到緩控釋肥的標準問題上,陳宏坤說,“在了解、熟悉《控釋肥料》行業標準的基礎上,我們和同行企業開展一些推廣合作。如將金正大的技術嫁接出去,和更多的企業一起來推廣,推動這個產業快速發展。”
第三,力爭降低緩控釋肥的成本,改變農民傳統的施肥意識。雖然我國緩控釋肥的普及推廣已經進入加速度階段,但是價格與傳統肥料相比仍令一些農民望而卻步。對此張民教授提出,要以研發和優化工藝為手段,在保證控釋性能和質量的前提下,大幅度降低緩控釋肥產品的價格,同時政府和企業要大力推廣緩控釋肥理念,改變農民的傳統施肥意識,營造良好的氛圍,形成發展合力。
可見,
創新、規范、普及將是緩控釋肥未來發展的關鍵。中國磷肥工業協會秘書長修學峰也建議,未來緩控釋肥行業的健康發展要以科技創新為依托,提高肥料中氮的利用率,解決好低溫環境下生長期長作物的需肥等問題。據了解,目前,眾多緩控釋肥料技術有了新的進展,包膜類緩控釋肥的創新主要集中在膜材料的易得性和可降解性、生產的連續性和生產成本的降低等方面;添加劑類的技術攻關重點在添加劑的篩選和與各營養元素的耦合上,穩定劑、增效劑、控失劑是這類肥料能夠提高利用率的核心。這些創新將助推為緩控釋肥產業走向成熟提供技術支撐。
龍頭企業:引領產業發展進入一個嶄新時期
作為行業的推動者,提到緩控釋肥,人們第一想到的是“金正大”,它已經成為這一領域名副其實的“代言人”。 自 2004
年開始,金正大集團以開發和應用推廣我國農業“用得起、用得著、用得好”的緩控釋肥產業技術與產品為目標,一舉破解了困惑研發領域多年的難題,掌握了緩控釋肥核心技術,奠定了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緩控釋肥技術體系。根據中國磷肥工業協會統計,自2009-2013年連續五年金正大緩控釋肥產品產銷量位居全國同行業第1位,產能位于全球同行業首位,市場占有率占全國50%以上。
從2011年開始,為了加大力度推廣緩控釋肥的先進施肥技術,金正大全力推出“種肥同播”技術服務。當年在全國成立500個農化服務隊,配置500臺農化服務車和1萬臺種肥同播機,開展行業內規模最大、覆蓋最廣、受益農民最多的農化服務活動。同時,建立示范田,召開現場觀摩會,創新“增產增效并重、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的緩控釋肥推廣模式。經過十年的努力,金正大不遺余力地推動著我國緩控釋肥產業發展。2010年經國家科學技術部批準,牽頭組建了“全國緩控釋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影響、帶動了30多家科研院校、70
多家企業進行緩控釋肥技術研發和產業建設,推動了我國緩控釋肥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快速發展,將緩控釋肥這一農民陌生的“小產品”變成了國家主推的“大產業”。
回想這十年,在金正大這一龍頭企業的帶動下,緩控釋肥的示范推廣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為新型肥料推廣摸索出了一條“良肥+良法”的有效模式,不僅提供良好的肥料,同時提供施肥機械,改變農民施肥方式,讓農民嘗到了農業機械化的甜頭,助推了現代農業發展。作為此次會議的主辦企業,金正大勇于扛起行業的大旗,承擔起一份責任與擔當。面對中國農業種植的規模化、集約化的整體趨勢,金正大在新一輪發展中將創新服務模式,通過優質的服務和技術應用,通過農業科技不斷創新,推動我國緩控釋肥產業發展進入一個嶄新時期,為國家的糧食安全,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來源:《中國農資》周報第25版 作者: 張 琴 張 濤 日期:2014年6月27日